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上學難、上學貴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yè)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2005年,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qū)人口覆蓋率超過95%,青壯年文盲控制在4%左右;高等教育在學總規(guī)模超過23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21%;中等職業(yè)學校每年招生規(guī)模達到664萬人。目前全國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到8.5年。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我們舉辦著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教育,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在教育事業(yè)獲得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比較突出的是上學難、上學貴問題。盡快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形勢下推進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
上學難、上學貴,原因何在?
2006年5月中旬,在山東濟南召開了全國創(chuàng)建規(guī)范教育收費示范縣經驗交流會。開展創(chuàng)建規(guī)范教育收費示范縣活動,是教育部、國務院糾風辦等七部委2005年開始在全國推開的。實踐證明,通過開展這項活動,發(fā)揮示范縣的表率作用,對于推動逐步解決上學難、上學貴問題,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那么近些年來,上學難、上學貴為什么會比較突出,從而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
首先,投入不足是一個重要的原因。1993年頒布實施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提出了到20世紀末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盡管各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直到2004年,只達到了2.79%,與近年來我國教育總規(guī)模的迅速擴大不相適應。特別是在整個教育投入中,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村稅費改革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由縣鄉(xiāng)兩級財政承擔較多,而縣鄉(xiāng)財力相對薄弱,且缺乏保障,導致許多地區(qū)對農村教育“欠賬”很多,農村教育的發(fā)展主要靠向農民收費集資辦學。
其次,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引起的“擇校熱”。由于歷史的原因,在原來學校建設整體比較落后的情況下,通過傾斜政策扶持形成了少數“重點學!保髞黼m然取消了重點學校,但傳統(tǒng)優(yōu)勢仍然存在,再加上一些地方人為的教育資源配置失衡,造成了目前學校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從而引發(fā)了“擇校熱”。但能上重點學校的孩子畢竟有限,于是出現了高達數千元甚至幾萬元的擇校費、贊助費!皳裥帷奔燃又亓思议L的負擔,又成為產生腐敗的誘因。
再次,各種亂收費、高收費現象屢禁不止。近年來,盡管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嚴禁亂收費,但一些地方和中小學校以各種名義,違反規(guī)定亂收費、高收費,一些基層政府和有關部門向學校或通過學校向學生攤派和搭車收費,這些都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此外,高校實行收費制度后,對于工薪家庭特別是農村一般家庭來說,每年數千元的學費,加上住宿費、生活費等,供養(yǎng)一個大學生十分不易。對目前存在的上學難、上學貴問題,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具體地分析。既不能因為存在這些問題,而否定教育發(fā)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對存在的問題輕描淡寫、視而不見。總的看,我國教育的整體發(fā)展水平仍然較低,教育資源尤其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短缺,必須通過改革和發(fā)展的辦法,認真解決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農村義務教育怎樣由“農民辦”變?yōu)椤罢k”
2006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從2006年起用兩年時間,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傲x務教育階段上學不用掏錢了”,這對于全國農村1.5億中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眾所周知,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落后等原因,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在農村的表現更為明顯,農村教育的癥結主要在于政府經費投入不足。為此,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確定了“明確各級責任、中央地方共擔、加大財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組織實施”的基本原則,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的保障范圍。
西部地區(qū)“兩基”攻堅計劃
西部地區(qū)“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攻堅計劃,是國家有關部門經國務院批準制定的旨在解決西部“兩基”問題的計劃。該計劃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國家教育部、發(fā)改委、財政部、國務院西部開發(fā)辦和地方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實施,中央共投入100億元專項資金,采取集中投入、分步實施的原則,從2004年到2007年,用4年時間幫助西部地區(qū)尚未實現“兩基”的372個縣(市、區(qū))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38個團場達到國家“兩基”驗收標準。
首先,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切實加大財政投入。主要是建立中央與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經費保障機制。中央財政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qū),兼顧東部部分困難地區(qū)。比如免除學雜費和提高公用經費補助資金,中央與地方的分擔比例分別是:西部地區(qū)8∶2,中部地區(qū)6∶4,東部地區(qū)根據財力狀況分省確定。據測算,從2006年到2010年,國家財政將累計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2182億元,2010年比2005年增加644億元,投入力度前所未有。
其次,從免除學雜費入手,把農村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范圍,切實減輕農民負擔。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西部農村地區(qū)4880萬名小學、初中學生的學雜費全部免除,到2007年將推行到全國所有地區(qū)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初中學生。就此,每年小學生人均減負約140元,初中生人均減負約180元。同時,國家對貧困家庭小學、初中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
第三,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目前,我國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總體偏低,許多學校公用經費主要來自于向學生收取的雜費。要按國務院的要求,在免除學雜費的同時,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2008年達到各省2005年秋季開學前頒布的生均公用經費基本標準;2010年達到中央制訂的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