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題
試題答案:B
考點:
☆☆☆☆☆考點10: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臨床表現(xiàn);
本病好發(fā)于3月~2歲小兒,主要表現(xiàn)為生長中的骨骼改變、肌肉松弛和神經興奮性病癥。臨床上分為初期、激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初期和激期統(tǒng)稱為活動期。
1.初期
多見于6個月以內,特別是小于3個月的嬰兒,主要表現(xiàn)為神經興奮性增高:易激惹、煩躁、睡眠不安、夜驚、多汗(與季節(jié)無關),因煩躁及頭部多汗致嬰兒常搖頭擦枕,出現(xiàn)枕禿。此期常無明顯骨骼改變,X線片檢查多正常,或僅見臨時鈣化帶稍模糊。血生化檢查改變輕微:血鈣濃度正;蛏缘,血磷濃度降低,鈣磷乘積稍低(30~40),堿性磷酸酶增高或正常。
2.激期
除初期癥狀外,主要表現(xiàn)為骨骼改變和運動機能發(fā)育遲緩。骨骼改變往往在生長最快的部位最明顯,故不同年齡有不同的骨骼表現(xiàn)。
(1)骨骼改變
頭部:①顱骨軟化;多見于3~6個月嬰兒,因此時顱骨發(fā)育最快,軟化部分常發(fā)生在枕骨或頂骨中央,約6個月時顱骨軟化逐漸消失;②方顱:多見于8~9個月以上小兒,由于骨樣組織增生致額骨及頂骨雙側呈對稱性隆起,形成方顱,重者可呈鞍狀、十字狀顱形;③前囟增大及閉合延遲:重者可延遲至2~3歲方閉合;④出牙延遲:可遲至1歲出牙,有時出牙順序顛倒,牙齒缺乏釉質,易患齲齒。
胸廓:胸廓畸形多發(fā)生于1歲左右小兒,其表現(xiàn)不:①肋骨串珠;②肋膈溝(赫氏溝);③雞胸或漏斗胸。
四肢:①腕踝畸形:多見于6月以上小兒,腕和踝部骨骺處膨大,狀似手鐲或腳鐲;②下肢畸形:見于1歲左右站立行走后小兒,由于骨質軟化和肌肉關節(jié)松弛,在立、走的重力影響下可出現(xiàn)“O”形腿或“X”形腿。1歲內小兒可有生理性彎曲,故僅對1歲以上小兒,才作下肢畸形檢查。
其他:學坐后可引起脊柱后突或側彎,重癥者可引起骨盆畸形,形成扁平骨盆。
(2)全身肌肉松弛:患兒肌張力低下,頭項軟弱無力,坐、立、行等運動功能發(fā)育落后,腹肌張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
(3)其他:大腦皮層功能異常,條件反向形成緩慢,表情淡漠,語言發(fā)育遲緩,免疫力低下,常伴發(fā)感染,可有貧血、脾大等表現(xiàn)。
(4)血生化及骨骼X線改變:血清鈣稍降低,血磷明顯降低,鈣磷乘積常低于30,堿性磷酸酶明顯增高。X線檢查干骺端臨時鈣化帶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樣,并有杯口狀改變;骺軟骨明顯增寬,骨骺與干骺端距離加大;骨質普遍稀疏,密度減低,可有骨干彎曲或骨折。
3.恢復期
經適當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減輕至消失,精神活潑,肌張力恢復。血清鈣磷濃度數(shù)天內恢復正常 ,鈣磷乘積亦漸正常,堿性磷酸酶4~6周恢復正常。X線表現(xiàn)于2~3周后即有改善,臨時鈣化帶重新出現(xiàn),逐漸致密并增寬,骨質密度增濃,逐步恢復正常。
4.后遺癥期
多見于3歲以后小兒,臨床癥狀消失,血生化及骨骼X線檢查正常,僅遺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輕或度佝僂病治療后很少留有骨骼改變。
第48題
試題答案:C
第49題
試題答案:B
考點:
☆☆☆☆考點4:風疹;
風疹是兒童常見的較輕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上呼吸道輕度炎癥、低熱、皮膚紅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頸后淋巴結腫大伴觸痛,合并癥少見。孕婦在孕早期感染風疹后,病毒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而致各種先天缺陷,自然數(shù)先天性風疹綜合征。
1.病因
風疹病毒屬披蓋病毒科。病原體由口、鼻及咽分泌物傳給他人,通過飛沫傳播。
2.臨床表現(xiàn)
(1)潛伏期:14~21天不等。
(2)前驅期:低熱、呼吸道卡他癥狀,腹瀉,嘔吐較少見。約半天至兩天。
(3)出疹期:典型臨床表現(xiàn)為耳后、枕部及頸后淋巴結腫大伴有觸痛,持續(xù)1月左右;皮疹在淋巴結腫后24小時出現(xiàn),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開始在面部,24小時遍及頸、軀干、手臂最后至足部: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出現(xiàn),一般歷時3天,出疹后脫皮極少。先天性風疹綜合征指母親感染風疹后病毒通過抑制細胞有絲分裂、細胞溶解、胎盤絨毛炎等引起胎兒損傷,造成永久性器官畸形和組織損傷,如各種類型的先天性心臟病、視覺及聽覺疾病及神經系統(tǒng)病癥,亦可是完全正常新生兒。遲發(fā)癥狀可在生后2月至20年內發(fā)生。
3.治療:無特殊治療,僅給對癥及支持治療。
4.預防
隔離期:出疹后5天,易感者應進行被動或主動免疫。
相關推薦:1999年至2008年醫(yī)師資格考試醫(yī)學綜合筆試合格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