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練習題 |
第 23 頁:答案及解析 |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知覺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對感知的事物加工處理,并用語詞加以概括賦予說明的加工過程。
2.B【解析】暗適應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過程。
3.B【解析】外部感覺是指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個別屬性的感覺,主要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膚覺五大類。
4.D【解析】小學低年級學生手部肌肉力量不強,骨化未完成,因此運筆不協(xié)調(diào),字跡容易歪歪扭扭,使用鉛筆和田字格本是為了規(guī)范書寫。
5.C【解析】刺激物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覺。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強度叫絕對感覺閾限。
6.B【解析】視敏度,也稱視力,是指視覺系統(tǒng)分辨最小物體或物體細節(jié)的能力。
7.B【解析】略。
8.D【解析】一種感覺兼有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xiàn)象叫聯(lián)覺。本題中“看到紅、橙、黃色使人產(chǎn)生溫暖的感覺”的現(xiàn)象就是聯(lián)覺。
9.B【解析】感覺對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感覺對比分為兩種: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幾個刺激物同時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會產(chǎn)生同時對比的現(xiàn)象。題干描述的是同時對比,因此選B項。
10.B【解析】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暫時保留的感覺現(xiàn)象稱為感覺后效,即感覺后像。在各種感覺中,視覺的后效最顯著,又稱視覺后像。綠花的后像是紅花,后像的品質與刺激物相反,所以題干所述是負后像。
11.D【解析】知覺是指當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人腦中所產(chǎn)生的對于這一事物各個部分屬性的整體反映。人們把事物的顏色、形狀等屬性綜合起來以后,才知道眼前的事物是蘋果,這就是知覺。
12.B【解析】動景運動是當兩個刺激(如光點、直線、圖形等)按一定的空間間隔和時距相繼呈現(xiàn)時,我們就會看到從一個刺激物向另一個刺激物的連續(xù)運動。電視、電影等運用的就是這個原理。
13.A【解析】知覺的整體性是指人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多種屬性整合為統(tǒng)一整體的過程。人的面部特征是我們感知人體外貌的強的刺激部分。只要認得人的面部特征,不管他的發(fā)型、服飾等如何變化,只要面部沒有變化,就不會認錯人。
14.C【解析】錯覺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對事物必然會產(chǎn)生的某種固有傾向的歪曲知覺,是對客觀事物不正確的知覺,是知覺的一種特殊情況。
15.D【解析】知覺的選擇性是指當面對眾多的客體時,知覺系統(tǒng)會自動地將刺激分為對象和背景,并把知覺對象優(yōu)先地從背景中區(qū)分出來。
16.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有意義學習的概念。
17.A【解析】任何一種感受器的感受性,都會因同時或繼時發(fā)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響而有所變化。對某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強烈刺激則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18.D【解析】知覺的恒常性是指客觀事物本身不變,但知覺條件在一定范圍內(nèi)發(fā)生變化時,人的知覺映像仍相對不變。知覺恒常性包括顏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狀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和聲音恒常性。
19.C【解析】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對完形的認知,是形成認知地圖的過程。
20.C【解析】感受性與感覺閾限在數(shù)值上成反比關系,感受性高,則感覺閾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則感覺閾限高。
21.C【解析】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是一種最簡單的心理現(xiàn)象,是認識的起點,是一切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是人正常心理活動的必要條件。人腦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屬于知覺。因此,答案選C項。
22.D【解析】在注視向一個方向運動的物體后,如果將注視點轉向靜止的物體,那么會看到靜止的物體似乎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就是運動后效。
23.A【解析】人類感覺根據(jù)它獲取信息的來源不同,可以分為三類:遠距離感覺、近距離感覺和內(nèi)部感覺。遠距離感覺包括視覺和聽覺,它們提供位于身體以外具有一定距離處的事物的信息,對于人類的生存有重要意義,在各種感覺中得到最好的發(fā)展。
24.B【解析】投射效應是指與人交往時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討人喜歡、不為人接受的觀念、性格、態(tài)度或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是如此,以掩蓋自己不受人歡迎的特征。
25.B【解析】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征時,就會對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斷,這就是暈輪效應,也稱光環(huán)效應。因為學習不好,父母也否定了小明的其他方面,這就是暈輪效應的體現(xiàn)。
26.D【解析】感覺適應是指由于刺激對感受器的持續(xù)作用而使感受性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本題考查的是嗅覺的適應過程。
27.B【解析】題干所述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
28.B【解析】題干描述的是味覺對比的現(xiàn)象。
29.C【解析】小學生立體幾何圖形知覺水平不高,不懂透視原理和缺乏立體感,把立體圖形中的每個面作為一個圖形來計算,因而造成多判的錯誤傾向。
30.D【解析】個人的知識經(jīng)驗會影響人的時間知覺,成人相對于兒童來說,其知識經(jīng)驗更加豐富,故時間知覺比兒童更加精確。
31.C【解析】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征之一。
32.B【解析】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動停留在被選擇的對象上的強度或緊張度,它使心理活動離開一切無關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動,以保證注意的對象能得到比較鮮明和清晰的反映。
33.B【解析】分析思維是遵循嚴密的邏輯程序和規(guī)律,逐步推導,然后得出合乎邏輯的正確答案或做出合理結論的思維。分析思維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的思維。例如,學生在解數(shù)學題時,通過多步的推理和論證得出答案。
34.B【解析】略。
35.C【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對象的現(xiàn)象。
36.D【解析】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就是注意的轉移。
37.C【解析】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動有選擇地反映一定的對象,而離開其余的對象。注意的指向性表現(xiàn)出人的心理活動具有選擇性。注意的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礎是注意的指向性。
38.C【解析】定勢(即心向)是指重復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tài)。
39.B【解析】聽覺編碼是短時記憶主要的編碼形式,語義編碼是長時記憶最主要的編碼形式。
40.A【解析】實驗表明,精細復述而不是機械復述,是短時記憶保持的重要條件。
41.D【解析】根據(jù)記憶的內(nèi)容和經(jīng)驗的對象,可將記憶分為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和動作記憶。
42.A【解析】邏輯記憶是個體以詞語所概括的事物之間的關系以及事物之間的意義和性質為內(nèi)容的記憶。
43.A【解析】對知識和日常生活知識的記憶是有關事實和事件的記憶,所以屬于陳述性記憶。
44.B【解析】情景記憶是指人們根據(jù)時空關系對某個事件的記憶。
45.C【解析】長時記憶的容量無限,信息保持時間長久。
46.B【解析】學習依賴于學習者從前的經(jīng)驗,是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學習者需要建構起屬于個人意義的知識內(nèi)容,但并不是必須建構。
47.B【解析】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將各種感知信息以心理符號的形式儲存下來,積累了表象素材,促進了表象性思維的發(fā)展。但認知活動具有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思維運算。
48.D【解析】長時記憶的編碼形式有表象編碼和語義編碼兩種,其中語義編碼是最主要的編碼形式。
49.A【解析】消退說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結果。它適用于解釋感覺記憶和短時記憶。
50.D【解析】前后端的材料內(nèi)容只受到單一抑制的影響,中間內(nèi)容受到雙重抑制的影響,所以前后端的內(nèi)容
容易記住,中間的內(nèi)容難記且易遺忘。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nèi)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中學綜合素質》考點及習題匯總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
2016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考情分析匯總 | 《各科目》考試大綱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