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解剖特點(diǎn):小兒食管呈漏斗狀,食管下段賁門括約肌發(fā)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發(fā)生胃食管反流,易發(fā)生溢奶,再加上幽門緊張度高,自主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功能不成熟,也是嬰幼兒時期嘔吐的原因。小兒腸管相對比成人長,對消化吸收有利,但腸系膜柔軟而長,黏膜下組織松弛,固定性差,易發(fā)生腸扭轉(zhuǎn)和腸套疊。
小兒腹瀉
病原菌 產(chǎn)毒性大腸桿菌——最常見,不造成腸黏膜損傷。
輪狀病毒——秋冬季腹瀉的最常見病原。
脫水 輕度 中度 重度
失水量 50 ml/kg 50~100 ml/kg 100~120 ml/kg
前囟凹陷 稍凹 明顯凹陷 深凹
皮膚彈性 尚可 較差 極差
口腔黏膜 稍干 干燥 蒼白 干燥 發(fā)灰
淚 有 淚少 無淚
尿量 稍少 明顯少 極少,無尿
四肢 溫暖 稍涼 厥冷
腹瀉輕型和重型區(qū)別——重型有水、電解質(zhì)紊亂。
重度腹瀉的診斷依據(jù)——外周循環(huán)衰竭
小兒腹瀉輕度酸中毒時,早期診斷——血?dú)夥治?癥狀不明顯)
低血鉀——腹脹,腸鳴音消失,四肢肌力低下,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1、第一天補(bǔ)液
補(bǔ)液原則 高滲性脫水——1/3張含鈉液(1:2)
等滲性脫水——1/2張含鈉液 (2:3:1)
低滲性脫水——2/3張含鈉液 (4:3:2)
不能測血鈉時——1/2張含鈉液
重度脫水或中度脫水有明顯循環(huán)衰竭——2:1等張含鈉液
0.9%氯化鈉 5%葡萄糖 1.4%碳酸氫鈉或1.97%乳酸鈉
2 : 3 : 1 (1/2張) 含鈉液
補(bǔ)液量 輕度脫水——90~120ml/kg
中度脫水——120~150ml/kg
重度脫水——150~180ml/kg
輸液速度 前8~12小時 每小時8~10ml/kg
脫水糾正后于12~16小時補(bǔ)完,每小時5ml/kg
小兒腹瀉補(bǔ)鉀
見尿后補(bǔ)鉀,10%氯化鉀,一般每日3~4mmol/kg,缺鉀明顯者4~6 mmol/kg,一般持續(xù)4~6天。
生理性腹瀉 多見于6月以內(nèi)嬰兒
外觀虛胖、濕疹
除大便增多外無其他癥狀
食欲好,不影響發(fā)育
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有黏液但無膿血——考慮病毒感染
高滲性脫水——極度口渴
低滲性脫水——輕度口渴
急性壞死性腸炎
大便初為蛋花湯樣后呈赤豆湯血水樣便,腥臭,
診斷:X線—小腸局限性充氣擴(kuò)張,腸間隙增寬,腸壁積氣。
酸中毒的判定 CO2CP(二氧化碳結(jié)合力)
CO2CP小于18 mmol/L為酸中毒
﹤9mmol/L 重度
9~13mmol/L 中度
13~18mmol/L 輕度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