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答案:單項選擇題;填空題 |
第 4 頁:答案:簡答題;論述題 |
三、簡答題
36.(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體現(xiàn)了人們的教育理想;(3)我國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基礎上的。
37.教科書的編寫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按照不同學科的特點,體現(xiàn)科學性與思想性。
第二,強調內容的基礎性。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注意貼近社會生活,并適當滲透一些先進的科學思想,為學生今后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
第三,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教材還要考慮到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水平和教育現(xiàn)狀,必須注意到基本教材對大多數學生和大多數學校的適用性。
第四,合理體現(xiàn)各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受教育者學習的心理順序。
第五,兼顧同一年級各門學科內容之間的關系和同一學科各年級教材之間的銜接。38.教學過程主要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反映教學中傳授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與豐富學生感性知識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知與行的關系。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2)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統(tǒng)一。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兩者統(tǒng)一在同一教學活動中。掌握知識是發(fā)展智力的基礎,智力發(fā)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可以相互轉化。
(3)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的統(tǒng)一。知、情、意是教學過程的內在因素,它們的協(xié)調發(fā)展不僅與教學內容、也與教學過程的組織、方法的運用相關,教師教學的責任感、價值觀、思想作風、言行舉止以及校園環(huán)境、人際關系等,對它們的發(fā)展也有重要的影響。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相結合。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現(xiàn)代教學論強調教與學兩者的辯證關系,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去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觀能動性,要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
39.榜樣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榜樣包括:偉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學生中的好榜樣。運用榜樣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1)選好學習的榜樣;(2)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3)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jié)行為,提高修養(yǎng)。
40.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
(1)班主任是學校對學生教育管理的具體執(zhí)行者;(2)班主任是班集體內教育和教學活動的核心;(3)班主任是聯(lián)系學校、家庭及社會的紐帶。
四、論述題
41.(1)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違背了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guī)律,違背了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2)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guī)律。①德育過程既是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又是個體品德外化為社會道德行為的過程;②要實現(xiàn)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轉化,教育者既要給受教育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積極接受外界的教育影響,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質;③德育過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tǒng)一過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過程要堅持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①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的含義,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②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zhí)行,及時檢查,堅持不懈,督促學生切實做到。
42.教學過程是認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學生個體的認識,是由教師領導未成熟的主體通過學習知識去間接認識世界。其目的在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社會歷史經驗變?yōu)閷W生個體的精神財富,不僅使學生獲得關于客觀的映象即知識,也使學生個體獲得發(fā)展。學生認識的特殊性表現(xiàn)有以下幾方面:
(1)認識的間接性。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已知的間接經驗,并在教學中間接地去認識世界。教學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種簡約的經過提煉的認識過程,同樣以教學實踐活動為基礎。(2)認識的交往性。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教學活動是發(fā)生在師生之間(學生間)的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學生的認識如果離開了師生在特定情境和為特殊目的進行的交往,教學活動的概念就可以擴大到生活教育的領域。
(3)認識的教育性。教學中學生的認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這種認識是發(fā)展,在認識中追求與實現(xiàn)著學生的知、情、行、意的協(xié)調發(fā)展與完全人格的養(yǎng)成。
(4)有領導的認識。學生的個體認識始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區(qū)別于一般的認識過程,教學認識是在主客體之間“嵌入”一個起主導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師,形成學生(主體)一課程與教材(客體)一教師(領導)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體結構”。學生的認識實際上走的是人類認識的捷徑。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