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1-3章 |
第 2 頁:4-7章 |
第四章 教學組織的方法
一、(判)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基本保證,是教學內容的實現(xiàn)形式。
二、(一)教學組織:是指為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目標,圍繞一定的教育內容或學習經(jīng)驗,在一定時空環(huán)境中,通過一定的媒體,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結構與程序。
(二)課時是現(xiàn)代教學組織的基本時間單位,教室(包括實驗室和體育場所)是現(xiàn)代教學組織的基本空間單位。
(三)教學組織的歷史發(fā)展:1.個別教學:個別教學產生于古代,是人類最初的教學組織形式。2.群體教學:群體教學是初級的集體教學形式。(判)可以被認為是個別教學向班級授課過渡的中間環(huán)節(jié)。3.班級授課: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為代表,對班級授課制從理論上進行了總結和論證。4.貝爾——蘭口客斯特制:也稱為導生制,產生于19世紀初英國。即由教師教年齡大的學生,再由學生的佼佼者“導生”去教年幼或學習差的學生。5.道爾頓制:美國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實行。這是一種典型的自學輔導式的教學組織形式。6.文納特卡制;7.分組教學:主要有外部分組和內部分組兩種分組形式。外部分組打破了傳統(tǒng)的按年齡編班的做法,改由按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或學習興趣分組。8.特朗普制:是由美國教育家伊德·特朗創(chuàng)立的。它把大班上課、小組討論、個人自學結合在一起。9.開放課堂:又叫開放教學,最初先在英國的幼兒園得到采用,70年代傳到美國并在小學中使用。
PS:德國最早推行義務教育;法國第一個推行教師資格認證的國家;英國最早產生導生制。
(四)教學組織發(fā)展的特點:1.教學組織形式的確定化;2.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綜合化;3.教學組織形式的個別化;4.更加重視課外、校外活動。
三、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一)含義:班級授課制也稱班級教學或課堂教學,是將學生按年齡和文化程度編成有固定人數(shù)的班級,由教師按照教學計劃統(tǒng)一規(guī)定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時數(shù),根據(jù)課程表進行分科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它是目前我國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二)班級授課制的基本特點可以歸納為班、課、時三個特點:1.以“班”為基本活動單位;2.以“課”為組織單位;3.以“課時”為基本單位。
(三)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越性:1.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2.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3.有利于發(fā)揮學生集體的教育作用。
(四)班級授課制的局限性:1.不利于對學生因材施教,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體地位、獨立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的發(fā)展;3.以“課”為基本的教學活動單位,某些情況下會割裂內容的整體性;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間的合作。
(五)(多選)班級授課的具體形式大致有三種:1.全班
上課;2.班內分組教學;3.班內個別教學。
(六)(判)我國當前學校的課程主要分兩大類:即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全班上課是進行學科課程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班內分組教學是進行活動課程教學的組織形式。
(七)班級授課組織的變式:1.班級授課輔助的教學組織形式——現(xiàn)場教學:現(xiàn)場教學是教師組織學生到生產現(xiàn)場或其他現(xiàn)場(紀念館、博物館、山川、河谷,等等)進行教學。2.班級授課特殊的教學組織形式——復式教學:它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班里(一個班里不同年級)。
(八)(簡答)你認為當前班級授課組織形式的改革重點是什么?/發(fā)展趨勢?答:1.適當縮小班級規(guī)模,使教學單位趨向合理化;2.改進班級授課制,實現(xiàn)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綜合運用;3.多樣化的座位排列,加強課堂教學的交往互動(傳統(tǒng)的課堂座位排列形式是秧田形);4.探索個別化教學。
四、(一)(多1)教學工作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完整的教學工作由備課、上課、課外作業(yè)、課外輔導等四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組成。
(二)備課: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好以下工作:1.鉆研教學材料;2.了解學生;3.設計教學樣式;4.擬定教學計劃。
(三)上課:教學是實現(xiàn)教育目的目標的基本途徑,而上課又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要上好課就要遵循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1.目標明確;2.內容正確;3.方法恰當;4.教學組織嚴密;5.教學效果優(yōu)異。
(四)課外作業(yè)分為三類:口頭作業(yè)、書面作業(yè)、實踐作業(yè)。
五、(一)課的類型:劃分課的類型有兩種標準:一是以課內采用的基本教學方法為劃分依據(jù),可分為觀察課、講授課、討論課、實驗課;二是以一堂課完成任務的多少為依據(jù)分成兩類,即單一可和綜合課(又稱混合課)。
(二)綜合課的一般結構是:1.組織教學 2.檢查復習 3.學習新教材 4.鞏固新教材 5.布置課外作業(yè)。
六、(多1)教案的分類:教案按形式可分為條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可分為詳細教案和簡要教案。
第五章 多媒體教學的方法
一、在教學活動中存儲、傳輸教學信息的媒體,我們就稱之為教學媒體。教師不僅是教育信息源,也是教學媒體。
二、(一)(多選)教學媒體的發(fā)展:1.語言媒體階段;2.文字媒體階段;3.印刷媒體階段;4.電子傳播媒體階段。
(二)(多1)教學媒體的特性:1.固定性;2.擴散性;3.重復性;4.組合性;5.工具性;6.能動性。
(三)教學媒體的分類:1.按教學媒體發(fā)展的先后分類;2.按媒體的印刷與否分類;3.按感官分類;4. 按媒體的物理性質分類;5.按技術特點分類。
(四)(多1)根據(jù)現(xiàn)代教學媒體的物理性質可分為四大類:1.光學投影教學媒體;2.電聲教學媒體;3.電視教學媒體;4.計算機教學媒體。
三、現(xiàn)代教學媒體的選擇依據(jù):1.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內容的要求來選擇和確定教學媒體。不同的教學目標對選擇媒體有著不同的要求。2.依據(jù)學生心理和年齡特征選擇教學媒體,不同年齡的學生對媒體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3.要依據(jù)教學媒體的特性和功能。每一種教學媒體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呈現(xiàn)教學信息的功能和能力也不相同。4.要依據(jù)教學條件和情境,考慮到媒體使用的限制條件。
第六章 教學評價的方法
一、(一)教學評價就是指評價主體依據(jù)一定的標準,運用各種科學的方法,在系統(tǒng)收集有關教學事實信息的基礎上,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統(tǒng)一的教學活動整體或局部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
(二)(多1)教學評價是由評價主體、客體、方法、標準等基本要素構成的。
(三)(判斷)漢代以后推行的不同選士制度,如察舉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尤其是隋唐之后的科舉制度都可以看做是教學評價產生的源頭。
(四)教學評價的功能:1.教學評價的導向與激勵功能;2.教學評價的鑒定功能;3.教學評價的改進提高功能;4.教學評價的管理功能;5.教學評價的研究功能。
二、(多選)教學評價的分類:(一)(多1)根據(jù)評價的時間和作用分類,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二)(多1)根據(jù)評價的標準分類,教學評價可分為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三)根據(jù)評價主體來分,教學評價可以分為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兩種。(四)根據(jù)評價的方法來分,教學評價可以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種。 ( 1.相對評價是以被評價對象集合內部的某一狀態(tài)或標準樣組的水平為參照標準進行的評價。2.絕對評價是指在評價對象群體以外,根據(jù)一定的目標和準則確定一個標準,在評價時,將每一個評價對象與確定的標準進行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
三、現(xiàn)代教學評價倡導的基本理念:在評價的功能上,由側重甄別和選拔轉向側重發(fā)展。
在評價的對象上,從過分關注對結果的評價逐步轉向關注對過程的評價。
在評價的主體上,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信息的多元化,重視自評、互評的作用。
在評價的結果上,不只是關注評價結果的準確、公正,而是更強調評價結果的反饋以及被評價者對評價結果的認同和對原有狀態(tài)的改進。
在評價的內容上,強調對評價對象的各方面情況進行全面綜合考察。
在評價的方法上,強調評價方式多樣化,尤其注重把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結合起來,以質性評價統(tǒng)整量化評價。
在評價者與評價對象的關系上,強調平等、理解、互動,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主體性評價的價值取向。
四、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編制是教學評價方案設計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五、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1.方向性原則;2.科學性原則;3.客觀性原則;4.發(fā)展性原則;5.可行性原則。
六、(問1)現(xiàn)代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答:1.學生的學習方式;2.學生的學習水平;3.學生的學習效果;4.教師的角色把握;5.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6.教育技術的應用。
七、檔案袋評價是一種綜合性的過程評價方法。多元智能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檔案袋評價是一種持續(xù)的、自然的評價形式。
第七章 教學研究的方法(了解)
一、教學研究:指的是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學研究程序,通過對教學現(xiàn)場的解釋、預測和控制,探索教學規(guī)律的一種認識活動。
二、(一)(簡)教學研究的一般程序?答:1.選定研究問題;2.查閱文獻和初步調查;3.制定研究計劃或方案;4.實施研究(搜集并整理資料);5.分析研究得出結論;6.形成研究報告。
(二)無論使用何種研究方法,搜集資料是研究工作的核心。
三、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1.觀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直接觀察、記錄、分析的一種方法。 2.調查法:是指研究者在科學方法論和教育理論指導下,圍繞一定的教學問題,運用問答、訪談、測量等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有關的事實材料,從而做出科學分析并提出具體建議的研究方法。 3.實驗法:是研究者按照教學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創(chuàng)設一定條件,人為的變革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學現(xiàn)象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 4.個案分析法:就是通常所說的“典型分析法”或“解剖麻雀法”,是指對單一人或事進行個別深入研究的方法。 5.行動研究法:是指實際工作者(如教師)基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及本單位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以期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 6.比較法:是根據(jù)一定的標準,對某類教學現(xiàn)象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xiàn)進行比較研究,找出教學的普遍規(guī)律及特殊本質,力求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的研究方法。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