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結課及結課技能
結課是指課堂教學在結尾階段的教學,也叫斷課。它雖占課堂教學的比例不大,卻是不容忽視的。
結課藝術是構成課堂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因素。成功的結課,不僅對教學內容起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還能拓展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達到“課雖結而趣無窮”的效果。
結課技能是教師在一個教學內容結束或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終了時,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歸納總結、重復強調、實踐等活動使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新技能進行及時的鞏固、概括、運用,把新知識新技能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形成新的完整的認知結構,并為以后的教學做好過渡的一類教學行為。
結課技能不僅應用于一節(jié)課的結束、一章知識的結束,也經常應用于相對獨立的教學階段的結尾。
一堂生動活潑的具有教學藝術魅力的好課猶如一支婉轉悠揚的樂曲,“起調”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人勝,“終曲”余音繞梁!吧剖忌平K”才算一堂優(yōu)質課,導人是“起調”,結課是“終曲”,完美的教學必須做到善始善終,故結束技能與導人技能一樣,是衡量教師教學藝術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課堂教學的結尾,要依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將學生所學的分散的知識集中起來,進行系統的教學總結,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課堂教學的結尾,如同聚光燈一樣,收攏學生紛繁的思緒,幫助他們清理思路、梳成“辮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了然于胸,變瞬時記憶為長時記憶,永志不忘。課堂教學的結尾,又好像推進器,它指引學生在舊知的基礎上向新知進軍,激勵學生不斷向新的高度攀登。所以,結課技能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展現智慧的環(huán)節(jié)。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繪鳳,重在點睛。”唯其如此,教學才能收到余音繞梁的藝術效果。
二、結課的功能及要求
(一)結課的功能
1.鞏固強化知識
課堂結束是一種“及時回憶”。知識的再次重復、深化,會加深記憶。依據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課堂及時回憶要比六小時后回憶,效率高出四倍。課堂結束可以將知識信息從原來的瞬時性記憶轉化為短時記憶或長時記憶,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
2.總結概括知識
總結是結課的最大特征,也是結課的首要任務。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薄笆湛凇笔侵冈诮虒W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的再一次的提綱挈領的概括和歸納。
3.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通過恰當的結課.可以幫助學生作一番簡要的回憶和整理,理清知識脈絡,便于學生把握教學重點,使學生容易從復雜的教學內容中簡化儲存的信息。
4、實現教學過渡
知識往往是前后連貫的,既有縱向的聯系,又有橫向的關系。好的皆可有利于為以后的知識學習做好準備,為講授以后的新知識提前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起到課與課之間、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承前啟后作用。
5、及時反饋教學信息
教師設計一些練習、實驗操作、回答問題、改錯評價等活動,可以從中及時了解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和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以便改進教學。
6、激趣開智功能
有激情的小結會使學生在感情上得到啟迪、有發(fā),領會到新感覺、新情趣。通過課的結束,可以留下懸念,埋下伏筆,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深入展開。
(二)結課的要求
1.科學準確性
結課要以科學為指導,向學生傳授科學的知識和技能,并結合教材自然地進行思想教育,不可信口開河。
2.重點明確性
結課應從教材內容出發(fā),緊扣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采用恰當的方法,或從重點難點處點撥,或從智力開發(fā)、思想教育方面予以引導,針對性強,不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3.富有啟發(fā)性
結課應重點突出,切中要害,畫龍點睛恰到好處,語言精煉干凈利落。要給學生以啟發(fā),要“點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無窮”。這樣才能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起思維火花,有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收效良好,意味雋永。
4.語言趣味性
在設計結課時,應重視在“趣”字上下功夫,盡可能設計得生動活潑,有趣味,使學生樂學。切忌從頭到尾簡單重復。
5.恰當緊湊
學生實踐活動及內容要安排合理恰當,要求明確,作業(yè)數量恰當。結課環(huán)節(jié)的安排要緊湊,不要拖堂。
6.結構完整性
結課是教師在一堂課的最后二三兩分鐘里對本課教學內容的階段性總結。要避免“虎頭蛇尾”,不要時間寬松,則重復噦嗦,信口開河。時間緊了,則三言兩語,草草收兵。結課要做到與導課遙相呼應,要注意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藝術性。
7.方法多樣性
結課有法,但無定法。它要求教師匠心獨運,既要知常又要曉變。因此,在設計結課時,一定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不同、知識的難易、學生的特點等各方面情況,形式要新穎,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結課時,各種方法可以綜合利用?傊,結課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結課也是藝術,應有“畫龍點睛”之效,不可忽視。
相關推薦:2010年教師招錄考試面試要點:說課 面談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