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來源七:
[點評:這是來自北京青年報的一篇文章,是我們北京本地的報紙。在這里,希望廣大考生注意的是,在地方性的申論考試中,很多時候命題常常都會力圖能體現一定的地方特色,因此建議考生一方面要留意“全國性的報紙”,另一方面,在參加地方的申論考試時,也應該多留意一些地方性的報紙。很多時候,地方申論的考察話題常常就隱含在地方性報紙反復討論的一些社會話題中,對這一點請考生們要留意了。]
《隆中對》復出的背后:教科書承載經濟發(fā)展?
《隆中對》,一篇節(jié)選于《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的三百余字短文,曾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編初三課本,1988年后淡出,2001年經審查通過復又入選2003年春開始使用的初中教材。
7月18日,湖北襄樊某報載《〈隆中對〉“復出”的背后》,披露襄樊市為了使《隆中對》重返中學課本所做的種種工作。7月31日,河南南陽媒體原文轉載此文,在南陽各界引起強烈反響。8月16日起,南陽市舉行了“捍衛(wèi)歷史,尊重史實,諸葛亮南陽躬耕地萬人簽名活動”。
(備注:請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對應的是2006年北京申論真題的材料八的內容,內容表述略有刪節(jié)改動。)
與《隆中對》入選同一課本的還有諸葛亮的《出師表》。該文中的“南陽”在課本中被注釋為“襄陽一帶”。此解同樣在南陽引起大嘩。
上述紛爭的背景是諸葛亮躬耕地到底位于河南南陽還是湖北襄樊的史實之爭,引發(fā)的思考卻是:教科書是否能夠并且應該承載帶動地方經濟發(fā)展的重任?教科書是否可以給有爭議的史實變通地下結論?
8月22日至26日,記者赴河南南陽和湖北襄樊兩地進行調查。
《隆中對》復入中學教材 《出師表》注釋南陽所在 南陽人為何至今才“幡然醒悟”
記者從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獲悉,《隆中對》節(jié)選自陳壽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篇名“隆中對”確是后人所加,據說,也有人稱其為“草廬對”。
記者找到了這本“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1年審查通過”的新編初中語文課本第六冊。兩篇和諸葛亮有涉的課文接續(xù)收入,第22課是《隆中對》,第23課是《出師表》。課本對《隆中對》篇名有如下注解:“節(jié)選自陳壽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篇名是后加的。隆中,山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而課本對《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中“南陽”的注解是:“南陽,郡名,在現在湖北襄陽一帶”。
(備注:請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對應的是2006年北京申論真題的材料八的內容,內容表述略有刪節(jié)改動。)
依據課本對兩篇文章所加注釋的邏輯推理:《隆中對》是諸葛亮與劉備在隆中的談話,南陽又在襄陽,不言而喻,諸葛亮躬耕地就在襄陽了(古襄陽現在襄樊境內)。
據記者了解,《出師表》一直是人教社全日制初中語文教材的入選篇目,而《隆中對》最后一次現身人教社教材,是入選該社出版的1987年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初中語文教材第六冊。1988年修訂初中教材,該文因“減輕中學生文言文過多的負擔”而落選。
比較1987年、2000年和2003年春開始使用的人教社初中語文教材,記者發(fā)現,其中關于“隆中對”和“南陽”的注解并無區(qū)別。這就意味著,南陽市初三的老師同學早已接觸到這種注解,為何南陽人到今年才“幡然醒悟”,發(fā)起簽名“抵抗運動”?
南陽人發(fā)起萬人簽名 “躬耕地”之爭升級 地方勢力是否影響教科書修訂
8月25日,河南南陽的萬人簽名活動還在繼續(xù)。該活動發(fā)起人韓冬稱,他是通過襄樊某報記者的一篇文章了解到這個錯誤注解的!耙菦]有《〈隆中對〉“復出”的背后》一文,我們現在還蒙在鼓里。”
韓冬告訴記者:“15日、16日倡議簽名活動設在南陽最繁華的廣場上,當天沒能趕上簽名的群眾現在仍陸陸續(xù)續(xù)與我聯(lián)系和簽名。目前簽名的已有7000多人了,等簽名達一萬人時,我打算自費上一趟北京,或找到有關部門,或召開新聞發(fā)布會,讓人民教育出版社對于教科書的錯誤編注盡快予以糾正!
記者看到,一些人不僅在簽名幅寫上了自己的名字,還寫上了自己的看法,甚至點名道姓地要求有關部門迅速更正。
“我并不反對《隆中對》這篇文章上教材,這是古文名篇,”韓冬表示,之所以站出來發(fā)起萬人簽名倡議,主要是針對《隆中對》這個篇名和編者對《出師表》中“南陽”一詞的注解。
一個在簽名幅上奮筆疾書的南陽初中老師毫不隱瞞自己的想法:“我懷疑新編教科書的編訂者受到某些地方勢力影響!边有一些家長在簽名時怒罵襄樊市搞小動作,等等。
由于認識、視野的局限,教材編寫的紕漏在所難免,但教材的入選篇目和課文注釋為何會讓南陽人對人教社表現出如此的不信任?
南陽人說,“你看看《〈隆中對〉“復出”的背后》一文就知道了。”《〈隆中對〉“復出”的背后》是7月18日登載在襄樊某報上“關注”欄目的一篇近3000字的文章,7月31日被南陽媒體全文轉載。
正如南陽市市委馬書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南陽與襄樊“躬耕地”之爭由來已久,但此次爭端升級,《〈隆中對〉“復出”的背后》一文起了導火索、催化劑的作用。
市長牽頭《隆中對》 復出計劃教育局副局長半年內五次進京 《“復出”的背后》是否自曝內幕
記者細讀《〈隆中對〉“復出”的背后》,發(fā)現該文主要內容是介紹襄樊市為了使《隆中對》重返中學課本所做的工作:
1988年,因“減輕中學生文言文過多的負擔”,《隆中對》被從初中的第六冊里刪除!跋宸恼纭⑹穼W界、教育界為此遺憾多年!”
2000年3月,時任襄樊市市長的羅輝決定由市教育局牽頭完成《隆中對》重登教科書的計劃;2001年2月13日下午,“《隆中對》應重新編入初中語文教材”的專家討論會召開;之后,專家們從《隆中對》一文的思想性、知識性、語文教學的具體目的及文章結構等方面闡述了該文應入選初中語文教科書的理由,最終形成提案,并通過在武漢的全國政協(xié)常委提交到了全國政協(xié)九屆四次全體會議上;
(備注:請考生留意的是,本文對應的是2006年北京申論真題的材料八的內容,主要對應材料八中的“2000年3月,時任襄樊市市長的羅輝決定由市教育局牽頭完成《隆中對》重疊教科書計劃。2001年,此文“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專家討論會召開,會議最終形成提案,并通過在武漢的全國政協(xié)常委提交到了全國政協(xié)九屆四次全體會議上。”這一內容。內容表述完全一致。)
另一方面,民盟襄樊市委正式提出了《關于重新將〈隆中對〉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建議》的提案,并呈報民盟湖北省委和民盟中央,2001年2月被全國政協(xié)信息中心采用;
作為民盟襄樊市委負責人和市教育局副局長,負責該項任務的張華美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為此,半年之內,他五次進京。
……
終于,“2001年10月,《隆中對》經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編審專家組評審通過,確定編入初中第三年級語文課本第六冊。2003年春,作為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科書的《語文》正式發(fā)行了!
除了記述了有關工作人員所做的努力外,文章里還描繪了一些細節(jié):
△教育部的有關領導看到了他們以教研報告形式提交的匯報材料感到很驚奇,笑著對他們說:“地方教育部門來找我們都是為了要項目,搞創(chuàng)收,你們襄樊教育局會為了一篇課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來,我們真是第一次碰到!
△在羅輝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會晤的過程中,社長提出:“你這個堂堂大市長,會為了一篇小小的文章如此大動干戈,一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讓全國億萬中學生知道隆中、了解襄樊,這真是一個好辦法呀!”
△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專門給張華美寄來了一份教材清樣。張華美告訴記者,當他把清樣放到羅市長辦公桌上的時候,他才覺得肩上的擔子輕了下來。他把課文讀了又讀,看了又看,感嘆說:“這是一篇來之不易的《隆中對》呀,它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這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
△一位學生家長說:“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就不會再有襄樊、南陽之爭了,畢竟教科書上已經把這事說得很明白了!
一提起這篇文章,南陽人連連說道:“他們(襄樊人)自曝內幕!
“自曝內幕”一文基本符合事實 只為《隆中對》重返未干涉注釋,南陽對此反應是否過激?
在襄樊某報,記者見到該文的撰寫者。那位記者稱,《〈隆中對〉“復出”的背后》一文發(fā)在襄樊本地報紙上,卻沒想到流傳到南陽,并引起南陽人這么大的反應。“這條新聞線索來源于當地另一媒體的一條消息。原消息寫得很短,我在進一步采訪的基礎上寫得更詳細了一些。我不明白為什么南陽的反應這么大,他們的主要不滿在于相關課文的注釋上,而我報道的,或者說我們所做的,只是為《隆中對》重返教材付出努力而已,與課文的注釋毫無關系。這一點,以往的教材注釋也能證明!
襄樊市宣傳部一位副部長坦言有關部門為《隆中對》的“復出”確實付出了不少勞動,覺得這篇文章“沒有失實”!啊堵≈袑Α肥敲炎,本來就在課本上,只是因為要減輕學生文言文負擔被拿下來了,我們的工作只是幫助它重現。另外,雖然我們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推動襄樊的旅游經濟建設,但《隆中對》本為名篇,希望該文重現教材的提案從《隆中對》的思想性、知識性等方面闡述了該文應入選初中語文教科書的理由,并是通過正當途徑提交的!
為《隆中對》“復出”五次上京的襄樊市教育局副局長張華美,仔細地看了課本中《出師表》有關“南陽”的注釋,說:“南陽,在襄陽一帶的注釋,我也認為不對。這可能是出版社的疏漏,相信只要有人指出,出版社也樂意糾正,沒必要采取過激措施,完全可以通過正當渠道反映嘛!”
作為該報道的主要采訪對象,張華美談到對該文的看法,說:“基本符合事實,但部分細節(jié)不排除夸張成分,有些是作者為了寫作需要想象出來的,比如說,‘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專門給張華美寄來了一份教材清樣,’怎么可能呢?”
諸葛亮究竟躬耕于何地 是常識問題還是學術之爭 教科書能否給爭論性問題下結論
南陽市諸葛亮研究會的一位專家說,“隆中對”是后人加上的篇名,本身就存在爭議。現課本上“隆中”一詞的注解為“現在湖北襄陽一帶”,容易讓人產生諸葛亮躬耕地問題已經定論的感覺。
南陽市博物館館長張曉剛亦認為,“一個迄今沒有定論的問題,怎么能直接寫到教科書上?”
南陽萬人簽名發(fā)起人韓冬說:“史學界沒有論斷,教科書完全可以采用探討口氣的注解,比如說,又做《草廬對》什么的,為何要固定為‘隆中對’這個篇名?而且,堂堂的南陽郡又怎會在現在湖北襄陽一帶呢?”
襄樊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的劉克勤認為,早在1990年,史學界對諸葛亮的躬耕地就有論斷了!爱斎辉谙宸穆≈校悄详柕摹P龍崗’。因此,加《隆中對》的篇名是正確的,至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的‘南陽’也應指隆中,因為東漢末,隆中歸屬南陽郡鄧縣!
躬耕地到底是否已有論斷?記者采訪了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及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的幾位專家。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專家譚其驤(已故)的弟子史為樂表示:“不好說有絕對的論斷,但大部分的史學家根據史料判斷,諸葛亮躬耕地在隆中,現在湖北襄陽西20里處。我的老師譚其驤也是這個觀點。應該說,這個觀點比較成熟和可信!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何茲全老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一個歷史常識問題,而不是學術之爭,習鑿齒(東晉人,撰《漢晉春秋》)《漢晉春秋》里的一段話就解決了這個問題,諸葛亮躬耕地應該在現在的湖北襄陽西,但當時屬于南陽郡的鄧縣。不過,也有少數人認為在河南南陽。”
那么,教科書的注釋應怎么寫?一位曾參與編寫初中語文教材的中學老師說:“在編教材時,對于這種歷史知識,一般來說,我們接受相對成熟的觀點。”而中央教育科學院研究所教育評價室的一位人士則認為,“教材一般要求歷史資料的定論,沒有定論的東西要不要給孩子,這值得討論,其實可以提供一些懷疑性、爭論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
《隆中對》入選是否正常操作 什么是教材選篇第一要義 教科書是否該帶動地方經濟
《隆中對》確實是一篇千古佳作,但能否選進教科書,而且此次復現教科書是否和襄樊所做工作有關?27日,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辦公室王主任表示,此事他們已向教育部匯報,建議記者直接采訪國家教育部。
28日,教育部新聞辦同意記者采訪人教社,記者便再次和人教社聯(lián)系采訪。該社社辦的王主任對記者說:“你還是去教育部看我們的報告吧,我們沒有時間接受采訪!钡逃啃侣勣k表示,人教社相應的匯報材料他們還沒有收到。
記者在網上搜索到《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語文第六冊修訂說明》,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的劉真福。該文中關于《隆中對》的說明大意是:《隆中對》凸顯了史書的風格,比如對諸葛亮的生平描寫極為簡略,只突出他的胸懷大志和他與友人的交情,為劉備拜訪面談作鋪墊;而劉備拜訪的過程在小說里被寫成詳盡的“三顧茅廬”,在本文中則是僅僅“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12個字;可是后面用大量篇幅寫諸葛亮答劉備提問,不厭其詳。該篇入選的目的,即是讓學生欣賞到史書的文體風格和語言風格。
襄樊市教育局副局長張華美說他五次進京都是通過正常渠道反映問題,至于《隆中對》最后如襄樊所愿重新進入教材的原因,張華美說:“與它本身的魅力有關,它一定符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編輯思路!倍鴮τ谙宸贿z余力地推動《隆中對》重上教科書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張華美承認,“客觀上來說,它重上教材對推動我們地方旅游經濟有一定作用!
那么,教科書是否應該并且能夠承載帶動地方經濟發(fā)展的重任?
張華美認為,《隆中對》本來就是好文章,理應上教材。至于地方經濟發(fā)展,主要要靠政策、觀念和建設,如果建設不好,名氣再大也沒有用。
而河南南陽市市委馬書記對此的看法是:“教科書是教育后代的,一定要嚴肅。”
中央教育科學院研究所一位研究“教學論”的專家說:“襄樊為地方經濟發(fā)展考慮,有這種想法沒什么可指責的;《隆中對》這篇課文的確值得進教材,如果沒上我也覺得可惜,所以說人教社選它也沒什么可指責的,如果說《隆中對》不值得上教科書,那是另外一碼事了。作為編寫教材者,應該奉教育為第一要義,我們不贊成課本編寫中有什么不正常的運作。如果教材的編寫功利化,就違背了從教育本身出發(fā)的編寫原則!
8月12日,南陽市政府與南陽市文化局、教育局和南陽諸葛亮研究會等部門的同志商議后決定,將對新編教科書損害南陽歷史文化名城形象、傷害1000萬南陽人民感情的行為予以還擊。
另據《北京娛樂信報》報道,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位編輯稱,為避免誤解,人教社在去年年底之前便對教材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課本在第23課《隆中對》中,對隆中的解釋是“隆中,地名,現在湖北襄樊”。第24課《出師表》中,對南陽的解釋是“南陽,地名,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在東漢時屬南陽郡”。
南陽方面對這一修訂的看法是:換湯不換藥。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