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4 頁:多選題 |
第 6 頁:判斷題 |
第 7 頁:情景題 |
第 8 頁:參考答案解析 |
一、單選題
1.C【解析】德國教育家凱興斯坦納是勞作教育活動的倡導者。
2.B【解析】政治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3.D【解析】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個別差異性特征要求教育必須深入了解學生,針對學生不同的發(fā)展水平以及不同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進行因材施教。
4.C【解析】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互補性特征告訴我們,教師要長善救失,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錯誤,并加以糾正和指導,將缺點轉化為優(yōu)點。
5.B【解析】法國思想家盧梭是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之一。
6.A【解析】教師考核內容包括政治思想、業(yè)務水平、工作態(tài)度和工作成績,即德、能、勤、績。
7.C【解析】由教學過程的本質可得出答案。
8.D【解析】根據排除法可知。欣賞法是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方法,是指教師創(chuàng)設一定教學情境,或利用特殊內容和藝術形式,使學生通過體驗事物的真善美,陶冶性情和培養(yǎng)正確的態(tài)度、興趣、理想和審美能力的方法。
9.B【解析】這是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在提出并明確闡述嚴格要求學生與尊重學生相結合這個原則時說的話。
10.B【解析】由題意可知,這是班主任教育學生的一種有效方法,即品德評價法。
11.D【解析】這句話體現的是榜樣示范法。
12.B【解析】學生作為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
13.c【解析】根據課程設置要求,可將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
14.B【解析】形式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訓練學生的思維形式,知識的傳授無關緊要;實質教育論強調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給學生傳授知識,智力則無須進行特別的培養(yǎng)和訓練。
15.D【解析】德育過程應視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具體情況,選擇最易生效的因素為開端,而不應完全依靠固定的程式。
16.A【解析】通過制定和執(zhí)行規(guī)章制度去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是班級的常規(guī)管理。
17.C【解析】贊科夫在其所著的《教學與發(fā)展》著作中提出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一般發(fā)展”的思想。
18.C【解析】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教學時間的安排要體現以上課為主的原則。
19.B【解析】素質教育是要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進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素質。
20.A【解析】孔子不僅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強調學以致用。
21.D【解析】校風是長期以來在實踐中對學校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進行綜合加工形成的。
22.A【解析】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是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
23.A【解析】教育目的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一切教育工作者都具有指導意義。
24.A【解析】由于社會對個體的客觀需要.才引起了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過程的發(fā)生。
25.D【解析】這是布魯納結構主義課程論的核心觀點。
26.D【解析】教學的作用直接地、具體地表現在對個體發(fā)展的影響上。
27.B【解析】效度是指有效程度,一個測驗若能測出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則有效,否則無效。
28.D【解析】德育過程中既要給學生講清道理,又要有紀律約束,二者相輔相成才可得到好的效果。
29.D【解析】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主帥,對教育對象來說,他更多的是班集體的締造者、設計者。
30.D【解析】隱私權是指學生有權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讓他人獲知或干涉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信息或生活領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