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簡要內容 :R>材料1:“兩會”期間有代表提出農村的社會救助目前存在地區(qū)不平衡的問題主要是資金方面。
材料2:農村社會救助目前存在很多問題。
材料3:城鎮(zhèn)社會救助與農村社會救助的對比。
材料4:民政部對困難地區(qū)和群眾的救助。
材料5:法律援助體系的建立。
材料6:勞動爭議案件的增多。
材料7: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及其國務院為此頒發(fā)的救助管理辦法。
材料8:某少數(shù)民族聚居縣(正安縣)的貧困情況。
材料9:生活困難的退役運動員的生活救助問題。
材料10:需要救助的人很多,如何使國家的救助資金落到實處至關重要。
材料11:安徽科技學院02級學生袁雪華救母事件。
材料12:塵肺民工的訴訟和審判以及審判結果執(zhí)行難的問題
。ㄗⅲ赫硎占诰W(wǎng)絡)
題目:(一)請根據(jù)給定材料內容,以秘書的名義整理一份供與會者討論時參考的會議材料。不少于400字。(25分)
參考答案:(略)
(二)根據(jù)給定材料的信息,你認為應當如何處置職業(yè)乞丐這一社會群體?不少于100字。(10分)
(廣州新東方真題分析:對于應當如何處置職業(yè)乞丐這一社會群體,請考生留意的是“處置”這個字眼,這里用的不是“治理”這個字眼。說到這里,或許很多考生會問:“戴斌老師,這兩個詞意思有區(qū)別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僅僅有區(qū)別,而且有很大區(qū)別。因為以往在過去的申論考試中,很多時候題目會用“如何治理”這一類字眼,但戴老師提醒大家要留意的是,“治理”的“習慣搭配”是“治理”“社會問題”,而不是“治理”“社會現(xiàn)象”( “社會問題”是貶義的,而“社會現(xiàn)象”則是中性的)。一旦題目中用了這個字眼,就意味著命題者已先行對這個“社會現(xiàn)象”作出了定性,那就是“貶義的”。
但現(xiàn)在在這道題目中,用的是“處置”這個詞,處置的對象可以是“貶義的”,也可以是“褒義”的,因此,戴斌老師提醒廣大考生在審題的時候一定要留意,在答題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一個大原則:即通俗地說,職業(yè)乞丐這一社會群體中,是有“好人”,也有“壞人”的,切不可“一概論之”。因此,在對策中要區(qū)別對待。)
參考答案:
。ㄗⅲ航Y合目前國內對該問題的主流觀點,提供的角度較多,考生可以選擇其中全部或一部分作為參考)
(1) 聯(lián)合公安和乞丐戶籍所在地機構對乞丐的具體情況和經(jīng)歷進行信用審查,在家庭和社會保障確實無力解決困難的情況下,對其發(fā)放行乞信用證明以進行分類管理。
。2) 設立救助檔案,加強監(jiān)控,動員他們回歸家庭,按照正常的渠道解決其生產(chǎn)生活困難。像市救助管理站,所有接受救助的人都要進行數(shù)碼拍照,錄入微機建檔,以便對受助者加強管理。
。3) 民政部門還與有關部門聯(lián)手,上街巡查,對強討惡要、誘騙兒童討要、團伙乞丐、混跡于流浪乞討人員中的違法犯罪人員,以及以乞討為掩護實施盜竊、詐騙、搶奪、敲詐勒索等違法犯罪活動的人員,依法進行甄別處理。
。4) 催生其群體內部自治機制的建立,使之確立理性行乞、友善行乞的職業(yè)習慣。
。5) 制定相關的救助對象的標準及要求,明確區(qū)分救助對象及非救助對象。對救助對象,政府救助站有給予救助的義務;對非救助對象,政府救助站可拒絕救助。
。6) 完善我國的相關的社會治安管理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通過違法手段壓榨殘疾人和兒童的違法分子”的職業(yè)乞丐,可通過相關法律給予懲處。
。7) 探索建立一套行政管理部門間的專項通報制度。對于一些行為沒有違法但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流浪人員及一些涉嫌違法但由于當事人不愿舉證等原因而導致證據(jù)不足被釋的流浪人員分別建立檔案,并在全國各地區(qū)的部門、片區(qū)間進行通報。一旦發(fā)現(xiàn)某人多次有類似行為,有關部門可以將其送回戶籍所在地并交戶籍所在地的有關管理部門方面進行教育。
。8) 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甄別,并指給出路:一、組織有勞動能力的乞丐做公益勞動(如清掃街道、維護綠化等),掙夠路費后,送回原籍。二、對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給予長期供養(yǎng)。三、對職業(yè)乞丐者無條件遣送,并留案底。四、對受害的兒童給予無條件解救,并安排其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五、堅決打擊殘害婦女兒童者、堅決打擊乞丐頭和黑幫組織。
(9) 嘗試創(chuàng)辦社區(qū)型民間福利機構,聚集民間力量建立多個小規(guī)模的福利機構,首先解決眼下日益突出的職業(yè)乞討中的殘疾兒乞討問題。
。10) 國家出臺相關配套法規(guī),使相關職能部門在管理“職業(yè)乞丐”時有法可依。可以先委托相關的研究機構來對乞丐問題進行調查,隨后制定出相關的法規(guī)并交人大審議通過后實行。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