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完了白酒壟斷反奶粉壟斷,反完了奶粉壟斷,發(fā)改委又把眼光瞄準了號稱全球最貴的進口汽車價格壟斷,因為“進口汽車在國內售價畸高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各方關注”。
在中國,哪個壟斷事件不是長時間地引起各方關注的呢?進口汽車價格高,這是事實,但這么高的市場價格,其利潤是否也高到畸形的程度?算一下賬就知道:一輛奔馳350,國外售價56.5萬元,國內售價139.8萬元,國內售價是國外售價的2.47倍。但國內大量熱銷車型,像奧迪Q7等的排量都在3.0升左右,稅價為車價的一倍左右。這樣算來,國內售價在扣除稅金的基礎上,比國外多出50%的利潤,回報之豐厚讓人嫉妒。但是,如果單純從利潤環(huán)節(jié)看,投資大、成本高的境內4S店賺取比境外利潤多五成的回報(其實還不止4S店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扣除成本后的收益應該稱不上畸高,否則也就不會有名車4S店破產現象出現了。
其實,目前在國內激起民憤的進口汽車價格“畸高”不是指銷售終端利潤,而是指整體售價而言。一輛在國外售價30多萬元的車,憑什么到了國內就變成100萬元?是中國人更有錢還是中國人真傻到可任意愚弄的地步?兩者肯定都不是。看看上面的數據:汽車在進入中國過程中,光稅費一項就導致汽車價格增加了一倍。把這一項降下來,再控制制造商或代理商價格壟斷會容易得多。
但稅費能降嗎?中國的進口汽車與國外不同,中國進口的車大多是名車、豪車,嚴格講應該列入奢侈品范疇。沒有哪個國家會降低稅費鼓勵奢侈品消費,相反,任何國家對奢侈品消費都會增加稅費。既然稅費不能降,剩下的就只有流通環(huán)節(jié)了。境外品牌汽車為什么對中國區(qū)域定價高于歐美發(fā)達國家?因為中國消費者向他們傳遞了無比強烈的消費信號。某品牌豪車供應吃緊的時候,一些錢多的中國買家不是等待,而是以競價方式高價購車,一輛售價100多萬元的車,買者動輒自愿“溢價”十幾萬元、幾十萬元。面對如此踴躍、急迫、生猛的中國消費者,制造商或代理商有什么理由不為中國制定“量體裁衣”的價格定位?在中國人每年豪擲數千萬元的奢侈品消費中,如果按照性價比和利潤幅度計算,比進口汽車價格更畸高的東西比比皆是。
反對壟斷,國際慣例是首選進口壟斷產品。由于歷史和國情原因,中國反對壟斷尤其是國內產品價格壟斷的難度更大。將反壟斷的利刃對準奢侈品和高檔消費品固然讓人欣慰,但“中國式暴利”不僅表現在奢侈品和高檔消費品上,那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價格壟斷才最冷暖關情。比如油價、電價、房價,當反壟斷的旗幟指向這些的時候,民眾才會給出更多由衷的掌聲。至于奢侈品,那畢竟不是大眾階層消費的東西。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