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七次政府機構改革拉開了大幕。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藥品、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重組國家海洋、能源管理機構……一系列“大手筆”讓人們對此次改革充滿了期待。
這是一次“做減法”的改革,表現(xiàn)形式是部門間的分分合合;但改革的核心卻不是部門撤并,政府職能轉變才是其“重頭戲”。正如機構改革方案主要起草者、中央編辦副主任王峰所說:“不僅要拆廟、建廟,更要讓廟里的神仙換換腦筋,否則很多事情還是辦不好�!�
部門撤并本質上也是職能重組,是對原有的、不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政府職能進行重新分配。比如,部分機構職能交叉、權責不清,導致“有利搶著管,無利都不管”,幾個“大蓋帽”管不了一棵“豆芽菜”;有些機構管得過多過細,致使一個審批項目不停地在政府部門間“流轉”,要蓋數(shù)十、甚至上百個公章。政府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要理順部門之間的關系,明確部門之間的權限,構建“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zhí)行順暢、監(jiān)督有力”的行政權力結構,使各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各司其職。從此次“被改革”的幾個部門來看,大都是當前最緊迫、群眾呼聲最高的領域,也能感受到中央“理順職能”的決策意圖。
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在于簡政放權,做到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讓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地方的歸地方,各得其所;政府要做到“不該管的不管不干預,該管的切實管住管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是機構改革“更加艱巨、更為復雜”的任務,需要在日后的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匯聚勇氣與智慧,逐步推進。
政府職能轉變的效果如何,當以政府部門行政效率之高低來檢測。最直觀的體現(xiàn)就是到政府部門辦事是不是更方便了,心情是不是更舒暢了。說到底,人民最關心的不是有多少個政府機構,而是這些機構能不能把該干的事情干好,能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安全、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讓人民安居樂業(yè)。
“舞臺”已經由“方案”搭建好了,人民業(yè)已拭目以待,如何唱好這場機構改革的“重頭戲”,就看各政府部門的表現(xiàn)了。相信只要“劇情”給力,“起名”類的質疑自會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