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wù)員面試,就是要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nèi),通過你的語言來生動而有效地表達你的思想,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組織好語言尤為重要。
一、語言的準確性
在公務(wù)員面試中,審題尤為重要,一定要抓住題目中的關(guān)鍵詞,特別是在沒有題本的情況下,更要記好關(guān)鍵詞。然后迅速判別題型,抓住考點,進行整體構(gòu)思。
面試中的語言表達是否準確首先取決于我們對考試題目的準確把握和理性分析上,如果對于題目本身的理解有誤,那么必然無法準確作答。所以審題是面試中最重要的前提,做好這一步,才能進而有效地去完成其它方面,否則就很容易答非所問、畫蛇添足,甚至讓人不知所云。
而審題是有技巧的,尤其是在那樣一個相對緊張和嚴肅的環(huán)境下,考生想要完完整整地記住和把握考官的問題,的確比較困難。那么,我們可以從關(guān)鍵詞入手。通過對題目中的關(guān)鍵詞進行記憶,進而在頭腦中進行一個總體的分析,能夠幫助我們及時有效地判別題型,從而對癥下藥。
但是,以上還只是為語言的準確表達提供了一個必要的前提。考生不要一把握住關(guān)鍵詞就急于答題,還應(yīng)對考題進行全面構(gòu)思,把無數(shù)散落的點連貫起來,形成一個嚴密而有序的整體性語言和思維之網(wǎng)。
最后,還要特別注意詞語的使用,盡量用柔和的語言、委婉的語氣闡釋問題,而避免用絕對化的詞語。例如應(yīng)對考官這樣的提問:“你最討厭什么樣的人?”有考生回答:“我最討厭虛偽的人”。如果換成:“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沒有特別討厭的人,只是不太喜歡不誠信的人”。其實兩種說法表達的是一個意思,但是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建議考生多用一些否定詞加褒義詞去代替貶義詞。
二、語言的完整性
在思考題目的同時,一定要先列出整體框架,然后再填充內(nèi)容,大多數(shù)考生在回答問題時只說一半,就是由于沒有從整體上將題目思考完。提綱的作用就是一個線索,牽引著你朝著這個方向去思考和表達,先思考出整體構(gòu)架,至少能夠保證把題目有始有終地答完,不至于中途無話可說。另外,列出提綱的過程,也是你確定中心論點的過程,可謂一舉兩得。
語言的完整性是公務(wù)員面試中語言表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面試考試中,考生要做到有始有終,完整地回答問題,切忌虎頭蛇尾或中途跑題。有些考生在聽到考官發(fā)問之后,不假思索或者尚未形成完整框架就盲目答題,勢必會出現(xiàn)跑題的現(xiàn)象。這有時候與個人的性格和習(xí)慣有關(guān),如性格急躁或者平時比較愛搶話的考生易犯這種錯誤。考生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識地進行控制和協(xié)調(diào),因為僅靠考場上的臨時控制是很難奏效的,還會因此導(dǎo)致精神過度緊張、溜號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利于考試進行。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考生在明晰考官問題的前提下,要迅速構(gòu)思與之相關(guān)的要點,并盡量勾勒出針對此問題的答題框架、脈絡(luò),如先確定要回答哪幾方面、哪個為主、哪個為次、哪個先說、哪個后說等等,做到提綱挈領(lǐng),進而分別論述。在心中牢記提綱和整體框架,可以有效避免答題過程中出現(xiàn)無話可說的尷尬場面。
三、語言的靈活性
在整個面試過程中,包括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過渡,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過渡,乃至每道題與每道題目之間的過渡、銜接都一定要連貫、靈活。
語言的靈活性是在語言準確性和完整性基礎(chǔ)上提出的進一步要求。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文章表達很清楚、也很準確,但是卻總覺得缺少點什么,這類文章通常是過于平鋪直敘,而缺少起承轉(zhuǎn)合,這很難吸引別人的興趣。在面試中亦是如此,如果只是泛泛而談,沒有或缺少過渡轉(zhuǎn)折性的詞語,就會使自己的語言表達黯然失色。
意識到這一點,想要使語言表達靈活多變,抓人眼球,吸引聽眾,就不難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合理地使用過渡語,一方面是要注意到整個考試過程中,除了你所回答問題的語言之外,還有很多要說的話,比如剛進場時要給考官問好,答題前要提示考官,答題完要說結(jié)束語以及退場時要說的話語都要表達清楚。另一方面就是在答題過程中,要注意我們以前所學(xué)過的連詞的使用。如并列關(guān)系、轉(zhuǎn)折關(guān)系、遞進關(guān)系等過渡語的使用,可以把比較分散的言語有效地銜接和整合起來。既可保證語言的全面完整,同時又精彩有序。通過過渡語的巧妙使用,會為自己的整體表達增色不少,同時也會給面試考官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相關(guān)推薦:
2011國家公務(wù)員面試出奇制勝寶典:面試禮儀篇
2011國考面試之十大類計劃組織協(xié)調(diào)題高分技巧
2011年國家公務(wù)員考試面試考前七大"提醒"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