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為緩解春運壓力,打擊倒票行為,今年春運期間,鐵路部門在廣州鐵路集團公司和成都鐵路局部分車站試行火車票實名制,就此談談你的看法。
【答題模板】
本題是一道典型的政策類試題,對于新出臺的政策我們可以按照政策框架去答題,即:
第一,談個人對這項政策的肯定態(tài)度,講解政策出臺的背景。
第二,談實名制政策的積極意義。對于群眾出行、打擊倒票犯罪、優(yōu)化鐵路運輸以及展示政府良好形象等方面的積極影響。
第三,對于政策實行提出個人的建議和意見。
第四,對政策的實行做出展望。
【參考作答】
第一,我個人認為政府出臺這項政策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是順應社會發(fā)展做出的積極舉措。近年來由于每到節(jié)假日,尤其是春運期間,便會出現乘車難、倒票犯罪猖獗,導致群眾出行和正常的經濟秩序被破壞,為徹底解決這些難題,政府出臺這一政策,可謂順應民心。
第二,實名制可以從源頭上杜絕車票囤積、有效遏制黃牛黨倒票犯罪,保證節(jié)假日期間出行的群眾能夠較好的享受交通服務,保證了群眾的權益。同時政府重拳出擊,優(yōu)化鐵路運輸系統(tǒng),有效改善百姓出行,體現了政府關注民生、以群眾利益為重的工作方針,使百姓更為信賴政府,樹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第三,但是對于政策的實行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我國人口眾多,鐵路運輸又承擔了主要的運輸任務,這就對實名制的實行提出了考驗。春運期間人流量大,時間緊,這種情況下如何能讓實名購票良好貫徹執(zhí)行,如何能保證乘車能更加快捷方面的購票這是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比如可以在校園密集區(qū)或者商業(yè)密集區(qū)增設實名制購票點兒,對人流量較大的路線或者區(qū)域進行提前一月訂票,設立宣傳臺或咨詢臺講解新的購票流程并及時解決群眾在購票環(huán)節(jié)中遇到的問題,等等。
總之,政府出臺的政策是積極的,如何保證這一政策取得實效還需要政府部門及交通部門對政策實行的環(huán)節(jié)和流程進行細化,相信只要將政策真正貫徹落實到位,我國春運壓力會有效得到緩解,群眾有家不能回的現象再不會發(fā)生。
二、背景資料
從鐵道部獲悉,今年春運期間,鐵路部門將在廣州鐵路集團公司和成都鐵路局部分車站試行火車票實名制。目前,準備工作已經到位。為這次火車票實名制的試點,鐵道部下發(fā)了一份長達29頁的《程序修改和操作說明》。(2010年1月9日《揚子晚報》)
經過多年等待,火車票實名制終于破冰。這一消息,讓長期飽受“黃牛黨”之害的民眾歡呼雀躍。但是,任何新制度和舉措在沒有取得實效之前,對其作用還不能過早做出結論。筆者以為,民眾奔走相告的根本原因在于這一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大多數公眾的心理預期。
不能否認,火車票實名制的破冰是售票改革的巨大進步,但必須看到這一制度的執(zhí)行中還將面臨許多難題。火車票實名制的到來絕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撒手不管,反而可能更需要加強責任和工作量,需要強有力的硬件支持和對落實情況的監(jiān)管。譬如:在購票和驗票過程中,如何查驗身份證等等,如果對此疏于防范,無疑會令實名制的作用大打折扣。
買不到火車票不能全部歸罪于“黃牛黨”,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中國當前的鐵路運力尚不能滿足旅客增長的需要,而這些不是實名制所能解決的。僅僅靠一個車票實名制并不能將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另外,還應看到實名制實施后必將增加很多麻煩的檢驗程序,造成工作繁瑣程度增加,導致旅客在春運高峰時進站速度慢,不容易疏散的弊端,這些都需要鐵路部門提前做好準備和預案。
當然,火車票實名制的破冰意義不能否認,它對緩解春運時“一票難求”問題,對打擊票販子提供了制度支持,對“黃牛黨”和鐵路“內鬼”沆瀣一氣起到巨大震懾作用。從長遠看,這一舉措還會促使正常的售票渠道不斷升級改造,有利于鐵路售票系統(tǒng)的暢通,有利于維護鐵路運輸安全。
面對火車票實名制,保持冷靜和客觀的心態(tài)比盲目樂觀更重要。辯證地看待火車票實名制,不僅有助于防止當這一制度出現不盡如人意時,出現過大的心理落差,更有助于全社會凝聚共識與力量,不斷推動實名制的完善與發(fā)展。從這一角度看,實名制“先試點、后推廣”的循序漸進發(fā)展模式,不失為一種積極穩(wěn)妥的辦法。
有人說,火車票實名制的試行,是民意的又一次勝利。在火車票實名制問題上,民意的持續(xù)推動、民意代表的督促,的確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如果沒有鐵路部門付出的諸多努力,這一理想恐怕仍難很快成為現實。就此而言,在火車票實名制試行期間,我們不但要更加關注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并繼續(xù)熱情為鐵路部門建言獻策,同時也要給予這次試行更多的支持、忍耐、諒解和寬容,以便更多地發(fā)現問題,更好地解決問題,使試行盡快成熟和完善,為全國性推廣打下堅實基礎
相關推薦:考試吧策劃:201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備考專題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