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標志著教育心理學的誕生。
2.A【解析】內部言語階段是智力活動形成的最高階段,其主要特點是智力活動的壓縮和自動化,似乎不需要意識的參與。
3.B【解析】教育實驗法是研究者根據(jù)對改善教育問題的設想,創(chuàng)設某種情境,控制一定條件而進行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通過這種實踐活動來探索所設想的某種教育制度、內容、方法或形式的效果,檢驗其科學的價值。
4.B【解析】上位學習是指新概念、新命題具有較廣的包容面或較高的概括水平,這時,新知識通過把一系列已有觀念包含于其下面獲得意義,新學習的內容便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觀念產生了一種上位關系。
5.B【解析】親社會行為,即準備幫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為。對他人設身處地的設想能力是其核心。
6.D【解析】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它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技能是通過學習或練習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為;技能是在后天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來的。
7.A【解析】形式訓練說是一種最早對遷移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解釋的學說,其心理學基礎是官能心理學。
8.C【解析】情緒記憶是個人以曾經(jīng)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為內容的記憶。引起情緒和情感的事件已經(jīng)過去,但對該事件的體驗則保存在記憶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情緒、情感又會重新被體驗到。
9.D【解析】馬斯洛認為人具有七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和理解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較低的需要至少達到部分滿足之后才能出現(xiàn)對較高級需要的追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這四種需要又被稱為缺失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屬于成長需要。
10.C【解析】羅森塔爾效應也稱期待效應,是指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11.B【解析】知識技能的調用是用已有的知識對問題進行表述。
12.B【解析】有效進行知識概括,可以運用變式法,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以便突出本質特征。
13.A【解析】弗洛伊德提出了動機性遺忘理論,動機性遺忘是指為避免不愉快的情緒或內心沖突而遺忘某些事件或人物的現(xiàn)象。
14.B【解析】負遷移通常表現(xiàn)為一種學習使另一種學習所需的學習時間或所需的練習次數(shù)增加或阻礙另一種學習的順利進行以及知識的正確掌握;反之,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促進屬于正遷移。
15.D【解析】布魯納認為,任何學科的內容都可以用更為經(jīng)濟的和富有活力的簡便方式表達出來。于是,布魯納提出了“學科基本結構”的思想,認為每門學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結構。所謂的“學科基本結構”,就是指某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則。
16.C【解析】創(chuàng)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本特征有流暢性、變通性、獨創(chuàng)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一定科學,關鍵是獨創(chuàng)。
17.C【解析】發(fā)展心理學上一般把兒童個體的身心發(fā)展分為如下六個階段:(1)乳兒期(出生至1_歲);(2)嬰兒期(1~3歲);(3)幼兒期(3~6、7歲);(4)童年期(6、7~11、12歲);(5)少年期(11、12~14、15歲);(6)青年初期(14、15~17、18歲)。小學階段相當于人生發(fā)展的童年期。
18.D【解析】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如位置記憶術、縮簡和編歌訣、諧音聯(lián)想法、關鍵詞法、視覺聯(lián)想、語義聯(lián)想等。組織策略就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如列提綱、利用圖形、利用表格等。
19.D【解析】群體動力傾向就是在群體中,只要有別人在場,或受到別人的鼓勵,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就同他單獨一個人時有所不同,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
20.B【解析】情感反映著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生活狀況,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具有鮮明的社會歷史性。道德感是個體根據(jù)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標準,在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舉止、思想言語和意圖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
二、填空題
21.控制 22.桑代克 23.現(xiàn)代大工業(yè)生產 24.啟發(fā)性 25.前運算階段 26.理智型 27.社會性發(fā)展 28.技能的學習 29.成敗經(jīng)驗 30.諧音聯(lián)想法
三、名詞解釋
31.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符合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
32.上位學習也叫總結學習,是在已經(jīng)形成的某些觀念的基礎上,學習一個概念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題。 .
33.關鍵期是指個體發(fā)展過程中環(huán)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
34.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tài)到達目標狀態(tài)的過程。
35.反思性教學是對教學經(jīng)驗的反思,又稱反思性實踐,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意識對象,對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認真的自我審視、評價、反饋、控制、調節(jié)、分析的過程。
四、簡答題
36.【答案要點】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
(1)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jīng)驗。這一效能信息源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
(2)替代經(jīng)驗。個體的許多效能期望是來源于對他人的觀察,如果看到一個與自己一樣或不如自己的人成功,自己的效能感就會提高。
(3)言語暗示。他人的言語暗示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但缺乏經(jīng)驗基礎的言語暗示的效果是不鞏固的。
(4)情緒喚醒。班杜拉研究發(fā)現(xiàn),高水平的情緒喚醒能使成績降低,從而影響自我效能感。
37.【答案要點】(1)根據(jù)遷移的性質不同,即遷移的影響效果不同,可將遷移分為正遷移與負遷移;
(2)根據(jù)遷移內容的不同抽象與概括水平,可將遷移分為水平遷移與垂直遷移;
(3)根據(jù)遷移內容的不同,可將遷移分為一般遷移與具體遷移;
(4)根據(jù)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的不同,可將遷移分為同化性遷移、順應遷移與重組性遷移。
38.【答案要點】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是通過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lián)系。有意義學習的條件有:
(1)從客觀條件看,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
(2)從主觀條件看:①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shù)恼J知結構;②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識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lián)系的傾向性;③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fā)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
39.【答案要點】(1)自我中心階段(2--5歲),是一種無道德規(guī)則階段,規(guī)則對兒童沒有約束力。
(2)權威階段(6~8歲),此時兒童的道德判斷受外部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和制約,表現(xiàn)出對外在權威的絕對尊敬和順從的愿望。
(3)可逆性階段(8~10歲),是自律道德階段的開始,在該階段,兒童開始依據(jù)自己的內在標準進行道德判斷,不把規(guī)則看成是絕對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同伴間共同約定的,可以修改的。
(4)公正階段(10~12歲),此時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體驗到公正、平等應符合每個人的特殊情況。
40.【答案要點】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有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處罰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強化法。根據(jù)學習原理,一個行為發(fā)生后,如果緊跟著一個強化刺激,這個行為就會再一次發(fā)生。
(2)代幣獎勵法。代幣是一種象征性強化物,籌碼、小紅星、蓋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幣等都可作為代幣。
(3)行為塑造法。這是根據(jù)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原理而設計的培育和養(yǎng)成新反應或行為的一項行為治療技術,主要是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來形成某種較復雜的行為。
(4)示范法。示范法是通過求診者觀察和模仿來矯正其適應不良行為與神經(jīng)癥反應的。該方法于l967年由班杜拉等人建立。其基本原理是:人的各種行為,無論是適應性行為還是不良行為,都是通過后天的學習獲得的。因此,同樣的方式也可以改變不良行為,或重新學習適應性行為。
(5)處罰法。處罰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為。處罰有兩種:一是在不良行為出現(xiàn)后,呈現(xiàn)一個厭惡刺激(如否定評價、給予處分);二是在不良行為出現(xiàn)后,撤銷一個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讓當事人自己運用學習原理,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監(jiān)督、自我強化、自我懲罰,以改善自身行為。
五、論述題
41.【答案要點】小林的現(xiàn)狀是習得性無助感的典型表現(xiàn)。
(1)習得性無助感是指由于連續(xù)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tài)。小林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約束的能力相對較弱,總是經(jīng)歷失敗,那么對學習的興趣就會大大下降,對學習失去了信心,自然不可能有好的學習成績。(2)習得性無助的危害有:首先會嚴重影響人的情緒,使人變得抑郁、沮喪、無奈、絕望。其次,會嚴重削弱人的行為動機,使個體變得不思進取。再次,會使人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下降,產生極端行為。
(3)教師有效干預和糾正習得性無助的措施有:①積極評價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控信念;
、趧(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營造和諧師生關系;③引導正確歸因,進行有效策略訓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