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源泉 北京:2007年社招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試題匯總
一、片斷閱讀題型分析
注意:問題可能是選擇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使表達最為準確,也可能是考察對文字內(nèi)容的理解,你的選擇應與題目要求最為符合。
【例題】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論點,即新建鐵路的線路( )。
B.其選擇決定了新興貿(mào)易中心的位置
C.決定于是否與終點之間的距離最短
D.不會總是具有最低建造成本的路線
【解析】仔細考察四個選項,您可以發(fā)現(xiàn),選項A與題中“妥協(xié)”的含義不相符;選項B和C都無法從題中得出;只有選項D是短文支持的一種主要觀點,因此正確答案為D。
這種言語理解一般只有一段話,要求應試者能把握這段話所表述的中心思想和支持的觀點以及其他細節(jié)問題。供選擇的答案有時可能是對材料內(nèi)容的復述,有時則滿足材料中其他方面的要求。有一些片段閱讀題要求應試者根據(jù)自己對材料的理解來找出具體的細節(jié)信息,如一些人稱代詞的具體指代內(nèi)容等。
片段閱讀所考查的類型主要有:
一是對所給片段材料的局部理解與把握,如對片段中某詞語或句子的理解;
二是對片段材料的整體把握,如由所給的片段材料推出某一方面的信息。
解答這類題首要的問題是需要完整、準確地理解給定材料的中心內(nèi)容,并找出關鍵句子,進而概括出材料的主題。適當使用排除法,在確定正確選項時,即便某項的觀點或內(nèi)容是正確的,但與短文的陳述無關或不是短文主要內(nèi)容的,也應排除,只有這樣才能選出正確的答案。
在片段閱讀中,要求應試者回答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給了一段陳述事實的材料,要求考生從題后可供選擇的答案中,找出支持前面材料論點或觀點的選項;
(2)要求考生從短文后給出的四個句子中找出一個最能準確復述這段材料的句子,這就要求考生能夠把握短文的中心思想或主題,尤其要注意材料中的一些關鍵詞;
(3)給出一段材料,其中某個句子下面畫線或者需要填入一句話,要求考生選出對該句理解正確的選項或者需要填入的句子是正確的選項。
二、片斷閱讀典型例題分類詳解
一)概括主旨型
這種類型要求考生概括所給文字資料的主旨、中心思想、主要內(nèi)容等,概括要求準確、全面。這種類型提問的形式往往是“這段話的主要觀點是……”、“這段話主要說明的是……”、“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是……”、“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等。
【例題1】佛教雖提倡超凡脫俗,四大皆空,但到底不能離開人間,所以它也并不能完全免俗。佛教中也有不少財神爺,看來,愛財之心,根除也難。據(jù)佛經(jīng)上講,佛祖釋迦曾接受過龍女的布施——一顆價值三千大世界的珠寶!釋迦馬上讓她立地成佛。
這段話主要支持的觀點是( )。
A.佛教也不能免俗
B.愛財之心,人之常情
C.提倡四大皆空的佛教也有愛財之心
D.面對財寶,提倡四大皆空的佛教也不能完全免俗
【解析】正確答案為D。在判斷作者的觀點時,特別要注意“但”、“但是”、“然而”等轉折詞,因為作者的觀點經(jīng)常掩藏在轉折詞的后面,此題就是如此。作者的觀點在“但”后面即“(佛教)到底不能離開人間,所以它也并不能完全免俗”。雖然A、D都提到了“免俗”,但短文是針對“愛財”的,故A項應排除。
【例題2】凡能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家,其學習起點必高。如其起點甚卑,則易與世俗同流,F(xiàn)代一些老的藝術家,其起步多在20世紀30年代之初,師承魯迅現(xiàn)實主義之教,投身中國革命洪流,根底甚厚。其積累之經(jīng)驗,可為后代言傳身教者,當亦不少。
不符合本文段意思的是( )。
A.學習起點高的藝術家,可如魯迅一樣不與世俗同流
B.學習起點高,可以創(chuàng)造美,并可為后代言傳身教
C.一些老藝術家?guī)煶恤斞,投身革命,可為后代師?
D.學習起點高低,影響藝術家品格,也影響藝術造詣
【解析】正確的答案為A。這段話前兩句說明學習起點高的藝術家多創(chuàng)造美,起點非常低的,容易與世俗同流,這兩句概括起來就是本段話的論點:學習起點的高低影響藝術家的品格和創(chuàng)作,故選項B、D符合文義。所給這段話后兩句通過舉例來說明論點,20世紀30年代初的一些藝術家?guī)煶恤斞,很多人可以為后代言傳身教,故選項C也符合文義。在舉例中,最后一句話說:“可為后代言傳身教者,當亦不少”,即可以有高成就高品格的人應當不少,但沒有肯定全部;選項A卻肯定了全部,不符合文義。
更多信息請訪問:考試吧公務員欄目
希望與其他公務員考生進行交流?點擊進入公務員論壇>>>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