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角度原則
角度即材料表現(xiàn)出來的看問題的出發(fā)點。在不同的材料中,角度有時表現(xiàn)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對象,有時表現(xiàn)為聯(lián)系實際的立足點,有的材料只有一個角度,有的卻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角度?忌鷳(yīng)當(dāng)選取那些最能表現(xiàn)題旨的角度。試看下面一則材料:
魯迅先生曾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這種人,我們當(dāng)極端感謝的!
這段材料可以選擇下面幾個角度展開議論:
①創(chuàng)新需要勇士,要敢于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
、谔剿鲿惺。≌咭仓档酶兄x。
、蹖(chuàng)新者的成果,應(yīng)該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比較一下,角度①和③顯得太大,“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和“創(chuàng)新者的成果”議論起來容易流于空泛;角度①還顯得缺乏新意,這類議論已經(jīng)屢見不鮮了;角度②不僅小而集中,而且頗有新意。以材料作“引子”,圍繞“探索會有失敗”展開議論,重點是“感謝失敗者”。能講出“感謝”的道理并令人信服,無疑是對“探索精神”的有力支持和促進,這比一般情況下“感謝勝利者”的意義要深刻得多了。這樣比較一番,篩選一下,最佳寫作角度也就不難確定了。
如果從單一的層次去閱讀文章,的確很單調(diào)、無味,讀文章要從多角度來看。不管閱讀任何一本書,或是任何一片文章,如果按照自己的思想總有一些地方不能理解,那就應(yīng)該換一個角度并結(jié)合當(dāng)時的時代背景深入文章。
四、篩選原則
申論考試的材料龐大雜亂,特別是像最近幾年中央國家申論考試的給定資料并不是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個信息都是有用的,這其中可能包含著許多迷惑信息、多余信息。因此我們要在整體把握的基礎(chǔ)上對材料的信息進行篩選,否則很容易在閱讀初始階段就造成對文章理解的歪曲,接下來的答題造成“跑題”“離題”的后果。如2000年的中央申論考試材料,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噪音污染引發(fā)糾紛的信息,法院審判陷入困境的信息。對于這兩個信息,有些考生就沒有按整體性原則進行篩選,有的將這兩個信息都列為主要問題,有的錯誤地將法院的司法審判列為主要問題,可想而知,這將嚴重影響考試成績。
相關(guān)推薦:安徽:歷年公務(wù)員考試《申論》考試情況分析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