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100分 時限:120分鐘
一、注意事項
1.本次申論考試分題本和答題紙兩部分,題本提供有關資料及問題,答題紙供你作答時使用。
2.考生姓名、準考證號務必填寫在答題紙密封線指定位置,答題紙上不準做與答題無關的標記符號。注意:所有作答都必須填寫在答題紙指定位置上,否則無效。
3.用藍色、黑色墨水筆(簽字筆)或圓珠筆作答。要求書寫清楚,卷面整潔。
4.本次申論試題共有3個問題。總時限為120分鐘。
二、給定資料
材料1:
為應對當前經濟形勢,國家在2008年11月出臺了規(guī)模高達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如此龐大的款項,大部分用于固定資產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這必將掀起新一輪的建設高潮。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已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有統計表明,2008年11月在建、擬建以及籌建城軌的城市達40余座,籌備建設城軌的城市規(guī)劃線路也超過了1700公里,加上目前在建的線路。我國城軌線路將達到3400公里。據悉.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5個城市規(guī)劃的60多條線路中,地鐵占72%,輕軌占10%。由于我國地鐵發(fā)展歷史較短,經驗不足,在建設中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不安全隱患。
材料2:
地陷,指地面由于地下物質移動而發(fā)生的漸進下陷或急劇下沉,是地面沉降的一種。近年來,這一特殊地質現象頻現廣州、上海、深圳、杭州、武漢、天津等數十個城市。中國地質調查局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已有50多個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地陷災害,沉降面積達到9.4萬平方千米,發(fā)生巖溶塌陷1400多起。
應當引起警惕的是,地陷并非僅屬天災,而是與現代人類活動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城市日趨膨脹、建設日臻高峰,發(fā)生地陷的可能性加大。過度抽取地下水、鋪設地下管道、修建地鐵、建設高樓等現代化建設工程一旦缺乏規(guī)劃與防護,極可能引起更多的地陷發(fā)生。美國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奇的研究值得我們深思.他認為安全事故存在著“88:10:2”的規(guī)律,即100起事故中,有88起純屬人為因素所致,10起屬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造成,只有2起是所謂的“天災”所致。地質專家們也一致認為.眾多城市發(fā)生地陷的主要原因還是人為因素。
材料3:
2008年11月15日下午3點20分,H市地鐵1號線湘湖站工段施工工地突發(fā)地面塌陷.瞬間出現了一個長達100米、寬約50米的深坑,現場路基下陷6米。來自工地東側河溝以及斷裂的地下自來水管、排污管的污水淤泥傾泄而下。最終造成21人死亡。專家痛惜地指出:“這是中國地鐵修建史上最大的事故!
針對此次事故,有專家認為H市整體上屬于沖擊型平原,地質條件極其復雜,且當地地下水非常豐富,水位偏高.土質以沙層粉土為主。這種土遇水后本來就像牙膏一樣容易坍塌,如果從地面向下挖19米深,兩側的維護墻會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這種流沙地質容易導致基坑坍塌。
然而,現代工程技術已經完全能夠解決在流沙土質條件下的施工問題。11月18日有地鐵專家提出了H市在建地鐵施工本應遵循的原則:一是基坑的開掘必須分層、分段,且開挖時間不宜過長,每次分層開挖控制在3米,分段開挖保證在15—20米:二是基坑必須先支撐后開挖,并把握好支撐的細節(jié);拥淖冃雾氃谑芸氐臓顟B(tài):三是注意在雨天環(huán)境下基坑的及時排水.完工后要立即加固混凝土,確保基坑不變形。
據調查,在湘湖站的施工設計中,工程被分成了38段施工段,每段由7.8米到8.9米不等。負責保管圖紙的工作人員認為,如此松軟的土質,挖得太深太快,正是事故發(fā)生的原因之一。他說,塌陷事故中死人最多的地段約有30米左右,由于施工倉促,工地沒來得及打地板,上有馬路,東有小河,底板又沒做,焊接的鋼支撐只能支撐上面的力量。根本擋不住兩邊擠過來的壓力。另一位曾參與外地地鐵施工的工作人員回憶說,“事故段工程的坍塌是從最南端開始,南端還沒有做完底板工程。所以率先崩潰,我們鋼筋班的絞絲工當時在北邊。那邊剛好已做好了底板,抵擋住淤泥在地下沖擊過來的壓力,才能夠逃生!彼表示,以前在上海施工時,土挖進去一點。馬上就有一個支撐撐上去,每隔3米就有一個,以防止上面的泥土掉下來,接著才會繼續(xù)挖土。
有一份內部文件顯示,由H市地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委托上海中鑫建設咨詢有限公司代為招標的“H市地鐵1號線湘湖站一濱康路站(19號盾構)”工程,原計劃完工時間為2009年12月,而國家發(fā)改委關于批復同意開工建設的文件中,H地鐵1號線的計劃完工時間為2011年。一位業(yè)內人士評價說.這也是出于施工方的利益考慮。中標額是固定的,而臨時招聘的民工卻以工作日計酬,在此情況下。工期越短。對業(yè)主方和施工方都越有利。但也有專家認為,這種節(jié)約時間成本的做法,必然需要其他成本補位。
相關推薦:2010廣東公務員考試與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四異同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