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申論考試研究中心 李永新 張永生 張 成 李 琳
以“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為題材,涉及財稅領域的專門知識,有一定專業(yè)性,作文題分值比重大,難度相對較高
2009年湖南申論以“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為題材,涉及財稅領域的專門知識,有一定專業(yè)性,作文題分值比重極大,難度相對較高。
作答要求
第一題 給定資料(9)提到“一攬子個稅改革方案”,請對這個方案加以簡要解說。限200字以內作答。(15分)
第二題 給定資料涉及對是否應該再次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問題的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見。請梳理給定資料,加以分析綜合,分別列出兩種意見各自的理由。要求全面周到,準確無誤,條理清楚,言簡意賅。限400字以內作答。(25分)
第三題 針對提高個稅起征點與地方財政之間的矛盾,發(fā)表你自己的看法,寫成一篇議論文。要求:自擬標題,自定觀點,作到論點鮮明,論證充分,見解深刻,結構完整,條理清楚,語言順暢,書寫工整。不得照抄給定資料的文字拼湊成文。限900~1100字之間。(60分)
第一題 給定資料(9)提到“一攬子個稅改革方案”,請對這個方案加以簡要解說。限200字以內作答。(15分)
答案(202字)
所謂“一攬子個稅改革方案”,是指對個人所得稅實行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征收體制,是個稅領域的一項深層次改革。具體實施辦法由現(xiàn)有的“一刀切”式的分類征收,改為綜合考慮納稅人的各項收入和支出,綜合計算納稅金額;進而綜合考慮納稅人家庭的支出、負擔,實行基本生計扣除和專項扣除,來征收個稅。實施這種“一攬子”式的改革,將使個稅計征更加實事求是,有利于解決個稅體制的深層次扭曲問題,更好地實現(xiàn)調節(jié)差距、保障公平的功能。
第二題 給定資料涉及對是否應該再次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問題的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見。請梳理給定資料,加以分析綜合,分別列出兩種意見各自的理由。要求全面周到,準確無誤,條理清楚,言簡意賅。限400字以內作答。(25分)
答案(398字)
資料中存在贊成與反對再次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兩種意見。
贊成的理由是:首先,提高個稅起征點是應對金融危機影響的有效對策?蓽p輕居民稅收負擔,增加居民實際收入,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其次,提高個稅起征點是政府讓利于民、改善民生的實際舉措。隨著國家稅收增多,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通過減稅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使居民享有更多的福利。最后,提高個稅起征點是維護公平的必要措施。個稅起征點過低對中低收入群體不公平,適當提高起征點可促進國民財富合理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
反對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實行綜合性的個稅體制改革,才是當務之急和終極選擇。調整個稅征收的結構標準比上調起征點更重要,后者將會干擾個稅改革的總體布局。二是上調個稅起征點缺乏科學規(guī)劃,操作起來難以服眾。個稅起征標準多少才算合理,難以準確界定,倉促提高起征點是對公眾情緒和政府資源的浪費。三是提高起征點難以起到促進消費、拉動內需的作用。
非標準答案(542字)
資料中存在贊成與反對再次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兩種意見。
贊成的理由是:首先,提高個稅起征點是應對金融危機影響的有效對策。進一步提高個稅起征點,可減輕居民稅收負擔,增加居民實際收入,穩(wěn)定居民的收入預期和消費需求,對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具有直接作用。其次,提高個稅起征點是政府讓利于民、改善民生的實際舉措。隨著國家稅收增多,政府的財政收入應更多地用于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通過減稅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使居民享有更多的福利。最后,提高個稅起征點是維護公平的必要措施。個稅起征點過低對中低收入群體不公平,適當提高起征點可促進國民財富在高、中低收入群體之間的合理分配,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反對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從改革的長遠考慮和總體布局角度反對提高起征點。認為調整個稅征收的結構標準比起征點更重要,國家應實行綜合性的個稅體制改革,以實現(xiàn)“治本”,提高起征點的“治標”措施干擾改革方向,不利于改革的推進。二是從規(guī)劃與操作的科學性角度反對提高起征點。認為個稅起征點定在什么標準才算合理,缺乏科學規(guī)劃,操作起來難以服眾,階段性提高起征點是對公眾情緒和政府資源的浪費。三是質疑提高起征點、促進消費的效力。認為提高起征點、居民每月減少幾十元稅負難以起到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作用。
第三題 針對提高個稅起征點與地方財政之間的矛盾,發(fā)表你自己的看法,寫成一篇議論文。要求:自擬標題,自定觀點,作到論點鮮明,論證充分,見解深刻,結構完整,條理清楚,語言順暢,書寫工整。不得照抄給定資料的文字拼湊成文。限900~1100字之間。(60分)
相關推薦:2009年七省公務員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匯總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