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趕上時代”是拉開改革大幕的目的,那么“引領時代”則是開啟深化改革歷程的目標。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所思所望,是順應大時代的潮流,堅定不移讓改革乘勢而上,不失時機讓發(fā)展更上層樓
要讀懂當代中國,先要讀懂改革的邏輯。這樣的說法,道出了改革在當代中國至關重要的分量。
正因此,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其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部署、總動員,吸引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一個新的改革時代,由此啟航。
把這樣的再出發(fā),放入中國改革30多年的壯闊歷程中審示,更能感受歷史方位的演進。從“冒著殺頭的風險”也要摁下包產到戶手印的悲壯,到落后的中國會被“開除球籍”的憂患,35年前我們所面對的,是“不改革就死路一條”的巨大壓力。今天,風險猶存、挑戰(zhàn)仍在,但站在巨人的肩上描繪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匯集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中國共產黨人對改革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對改革的設計更加科學系統(tǒng),深化改革的腳步也更加穩(wěn)健從容。
或許以世界為坐標,更能看出從追趕到引領的轉換。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鄧小平訪問日本,在一家汽車廠聽到這里人均年產汽車94輛后意味深長地說,你們比中國最先進的長春一汽“多出93輛”,“我懂得了什么是現代化了”。今天,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日本,成為世界汽車第一產銷大國,連沃爾沃這樣的國際品牌也被中國企業(yè)收購。
“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35年前的關鍵抉擇,不僅將社會主義中國推送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高度,更探索出一條有別于西方的發(fā)展道路。改革,是中國人尋求對自己前途命運的把握,又何嘗不是人類對文明未來的求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美國《全球郵報》判斷,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國經濟未來方向,對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潛在影響。
從趕上時代步伐到走在時代前列,于中國改革,可謂轉折,堪稱飛躍。如果說“趕上時代”是拉開改革大幕的目的,那么“引領時代”則是開啟深化改革歷程的目標。從習近平總書記履新之后首次考察選擇改革地標深圳,深刻闡釋改革方法論、深入研究改革重大問題,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所思所望,是順應大時代的潮流,堅定不移讓改革乘勢而上,不失時機讓發(fā)展更上層樓。
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切都取決于它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中國改革的再出發(fā),也是因為中國站在了一個歷史的關鍵點上。國際格局面臨深刻調整,戰(zhàn)略窗口隨之浮現;經濟社會飛速向前,轉型發(fā)展基礎沉雄;更有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點燃億萬人民的高漲激情。“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边@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抓住了才能贏得主動。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凝聚起引領時代、改變世界的力量。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要引領時代的潮流,新一輪改革必須直面發(fā)展起來后的問題,滿足高起點上的期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巨大成功時,如何更好地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全世界最大的城鎮(zhèn)化進程中,怎樣消除城鄉(xiāng)二元壁壘?當溫飽早不是問題,公平正義如何更好地實現?“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以深化改革破解這些難題,是時代賦予這一代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
放眼全球,美國奧巴馬政府“我能”的誓言在艱難中漸漸降低了音量,歐盟一體化進程正經受主權債務危機的考驗,經歷了長時間經濟低迷的日本,仍在苦苦找尋良性改革的方向�!拔覀兊母母锊粌H在中國,而且在國際范圍內也是一種實驗”,多年以前,鄧小平就以戰(zhàn)略家的胸懷,道出了中國改革的深遠意義。引領13億人參與全球范圍的文明試驗和制度創(chuàng)新,全面深化改革,既關乎中國,也關乎世界。
雨果曾說:“地球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一個時代已經到來的想法�!卑殡S著三中全會的號角,一個新的改革時代已經到來。而勇毅堅韌的改革者們,不會僅僅停留在“想法”,更會把它變成不可阻擋的改造現實世界的強大力量。
人民網評:中國改革“再出發(fā)”的總宣言
冬日的北京,陽光灑滿大地,驅走寒意。被海外媒體評為“值得期待的關鍵性會議”——十八屆三中會會,便在這樣的氣氛中閉幕,由此宣告35年來的中國改革進入了“全面深化”的歷史新階段,中國踏上了新的征程。
這是中國改革“再出發(fā)”的一次總宣示、總部署、總動員。出現在全會公報中的59處“改革”、44處“制度”、30處“深化”等字眼,昭示著新一輪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將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席卷。
回望來時路,正是35年前的那個歷史性抉擇,給13億中國人帶來了深刻改變,創(chuàng)造了經濟總量增長142倍、城鎮(zhèn)居民收入增加71倍的發(fā)展奇跡,托舉了一個曾擔心“球籍”的大國重新走向世界舞臺中心,將社會主義中國推送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當代命運的關鍵抉擇”,這句話早已為歷史所證明,也必將為未來所證明。
另一句話,也同樣在今日中國的現實語境里得到充分印證�!鞍l(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一點不比發(fā)展時少”——小平同志當年的論斷,成為我們今天判斷中國大勢、把握發(fā)展大事時最常用的一句話,也正是人們寄望十八屆三中全會奏響改革強音的重要原因。
1978年,鄧小平走出國門,訪問日本。在乘坐時速210公里的新干線列車時,這位拉開中國改革開放大幕的總設計師談到自己的感受,一語雙關地這樣說道:“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適合坐這樣的車�!闭�35年過去,環(huán)顧今天的中國,仍然有一種“被催著跑”的緊迫。
這種緊迫,體現在改革與“問題”在賽跑。今天,經濟社會面臨雙重轉型,思想觀念多變多樣,全球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疊加放大。經濟發(fā)展方式粗放低效,政府與市場的糾結剪不斷理還亂,所有制改革遭遇壟斷利益壁壘,民主法治進程面臨復雜現實國情堅硬強勁的對沖……如果不能繼續(xù)在一些關鍵領域推進改革,不能繼續(xù)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方向的改革,不能“涉險灘”“啃硬骨頭”、深化改革觸動利益格局,社會矛盾就會積聚爆發(fā),發(fā)展風險乃至危機就會增大加劇。
這種緊迫,還表現在改革正在與越來越年輕的社會主體群體期望值賽跑。當中國經濟總量站在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中國的社會主體也開始迎來80后、90后一代。這一代人,對過去的物質匱乏、封閉僵化缺乏體認,參照系座標已經發(fā)生變化,對理想社會有更高的預期,對社會公正、權益保護、以及對現代文明的標尺更高,對改革不到位帶來的負面現象更難以容忍。跟不上這個日漸成為社會主流群體的期望值,改得過慢就容易讓失望情緒彌漫,繼而滋生大問題。
上坡的路最難走。但再難的路,也要走。“要不要改革”,沒有異議;“怎么改革”,引人關注,至為關鍵。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離京考察第一站,正是具有改革開放標志意義的深圳。蓮花山上對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緬懷與追尋,宣示了新一代領導集體“以更大的政治勇氣與智慧”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的堅定決心;執(zhí)政一年來,習近平李克強17次離京調研16次系統(tǒng)論述深入推進改革,對改革方向、改革方法、改革路徑、改革主體、改革動力的勾勒日益清晰。今天,十八屆三中全會形成的公報、作出的決定,讓人們看到了鮮明的中國改革底牌,充滿信心。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在哪里?就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出決定作用,讓“兩只手”更為協調、有力。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從哪里發(fā)力?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從哪里突破?就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開始。深化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關鍵在哪里?就在于建設好美麗中國。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要處在哪里?必須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水平——十八屆三中全會有史以來第一次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五位一體”統(tǒng)籌考慮、系統(tǒng)謀劃,繪就了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體現了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同性,也表明,今天的改革,正在向縱深推進,從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guī)律入手,努力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使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涌動,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如何看待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如何擺正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如何處理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如何解決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wěn)的關系,如何理順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這些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化作了詳細的內容,也表明,今天的改革,正在以勇闖地雷陣的英雄氣概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以敢啃硬骨頭的無畏精神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通攬全局的胸懷和眼光統(tǒng)籌規(guī)劃、穩(wěn)中求進。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行進在改革的新征程上,唯有保持勇毅、務實篤行,上下同心、攻堅克難,才能實現總書記強調的“通過改革為經濟發(fā)展增添新動力”,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中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