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七大報告中的相關要點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xié)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fā)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增強文化發(fā)展活力。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chuàng)新,解放和發(fā)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tǒng)一。創(chuàng)作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精神文化產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鼓勵文化創(chuàng)新的政策,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huán)境。堅持把發(fā)展公益性文化事業(yè)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qū)和鄉(xiāng)村文化設施建設。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實施重大文化產業(yè)項目帶動戰(zhàn)略,加快文化產業(yè)基地和區(qū)域性特色文化產業(yè)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yè)骨干企業(yè)和戰(zhàn)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運用高新技術創(chuàng)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yè)態(tài),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設立國家榮譽制度,表彰有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要充分發(fā)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fā)展成果。
二、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解釋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07年6月9日“文化遺產日”期間,溫家寶總理,李長春同志分別到中華世紀壇,觀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了重要指示。溫家寶總理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物質性。物質性就是文象,非物質性就是文脈。人之文明,無文象不生,無文脈不傳。無文象無體,無文脈無魂!睂Ψ俏镔|文化遺產的內涵、本質和重要性,做了精辟闡述,充分表明中央領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和關心。
三、陜西咸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拉開帷幕
1月10日,記者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lián)席會議上獲悉,咸陽市對各縣市區(qū)和個人申報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43項9大類的評審工作正式開始,屆時將從候選的43個項目中選出咸陽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副市長車建營出席當天會議。
據了解,今年咸陽市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對全市近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詳細排查,并由咸陽市保護中心辦公室組織音樂、舞蹈、美術、民俗等方面9位專家,評審出了“旬邑嗩吶”、“乾縣蛟龍轉鼓”等43個候選項目。當天,參加聯(lián)席會議的代表和專家按照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民間曲藝、民間美術、傳統(tǒng)手工技藝等9項分類,開始了對候選項目的初評。車建營希望各評審人員要嚴格按照相關評審原則,認真仔細地對候選項目進行評審,確保咸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審工作順利實施。(記者朱江博,實習生、李寧)
(發(fā)布時間:2008年01月14日 來源于:咸陽日報)
四、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及保護的緊迫性
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問題主要是:
第一,一些依靠口傳心授方式加以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tǒng)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fā)生。
第二,由于保護工作未能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整體規(guī)劃,與保護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不能得到系統(tǒng)性解決,保護標準和目標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調查、記錄、建檔、展示、利用、人員培訓等工作相對薄弱,保護、管理資金和人員不足的困難普遍存在。
第三,一些地方保護意識淡薄,重申報、重開發(fā),輕保護、輕管理的現象比較普遍。少數地區(qū)進行超負荷利用和破壞性開發(fā),存在商業(yè)化、人工化和城鎮(zhèn)化傾向,甚至借繼承創(chuàng)新之名隨意篡改民俗藝術,損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
第四,適合我國保護工作實際,整體性有效性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尤其是政府主導的有效性亟待發(fā)揮。文化遺產對象所屬權分割,由政府不同部門分別實施管理,與實際的保護工作不相適應。
五、逐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
一是將普查摸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tǒng)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組織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普查,在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及地、縣級普查的基礎上,基本摸清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遺存狀況,做到心中有數。
二是通過制定評審標準并經過科學認定,逐步建立國家級和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及四級保護制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由國務院批準公布;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由同級政府批準公布,并報上一級政府備案。
三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
四是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在動態(tài)整體性保護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fā)生機。對列入各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采取命名、授予稱號、表彰獎勵、資助扶持等方式,鼓勵代表作傳承人(團體)進行傳習活動。同時,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后繼有人。
六、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形態(tài)的復雜性,加強保護工作
首先,要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形態(tài)的復雜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從五個方面對保護對象作了劃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附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作了六個方面的劃分!斗俏镔|文化遺產概論》第七章歸納概括的分類體系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13個類別。這種劃分既是以國際公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為基礎,又充分考慮我國自身社會特點和文化特性而作出的。它基本包含了我國各民族、群體、地域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切傳統(tǒng)知識、文化現象和表現形式。應當看到,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認識,有一個不斷豐富和深化的過程,表現出經驗性、實踐性、可操作性及開放性和衍生性。任何界定和劃分都不會是凝固不變的。隨著認識的深化,我們會發(fā)現更多現存文化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精神價值,也就會有新的種類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列。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當前的普查和保護工作中,不必拘泥于某些定義的限制,而要注重實際,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深化我們的認識。
其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認定要堅持科學性。特別是在確定各級保護名錄時,要堅持科學把握該項目的價值、瀕危性和保護主體保護行為的規(guī)范性,以及項目公布后保護工作的示范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認定中存在的問題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從民俗旅游開發(fā)的角度認定文化保護項目;第二,用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標準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第三,把文化表現形式僅僅理解為藝術表現形式,不敢也不善于認定其他文化表現形式的項目;第四,不能正確把握文化空間項目的認定,往往將其分解為幾種文化表現形式分別認定,割裂了完整統(tǒng)一的文化空間形態(tài)。
再次,創(chuàng)新保護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如下幾項:第一,建立保護名錄制度。第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變?yōu)橛行蔚男问。第三,在它產生、生長的原始氛圍中保持其活力。第四,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經濟資源,以生產性方式保護。第五,保護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的豐富性,以及它所體現出來的民族性、獨特性、多樣性,決定了保護方式也是多樣的。以上列舉的幾種保護方式,實施的基礎是立法保護。立法保護是根本性的保護。只有有了健全的立法保護,才會使行政保護、財政支持、知識產權保護等得到保證。
七、加強組織領導狠抓落實
地方各級政府加強領導,要將保護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整體規(guī)劃,納入文化發(fā)展綱要及時研究制定保護規(guī)劃,加快法律法規(guī)建設,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加大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積極引導和鼓勵個人、企業(yè)和社會團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資助。加強保護工作隊伍建設,通過有計劃的教育培訓,提高現有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業(yè)務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優(yōu)勢和科研優(yōu)勢,大力培養(yǎng)專門人才。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開展保護工作,建立協(xié)調有效的保護工作領導機制。由文化部牽頭,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lián)席會議制度,統(tǒng)一協(xié)調解決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發(fā)揮專家的作用,要求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家咨詢機制和檢查監(jiān)督制度,并充分發(fā)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