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則傳,虛則受”,則是五臟疾病傳變的基本規(guī)律。
喜為心志,怒為肝志,思為脾志,悲為肺志,恐為腎志。
心在液為汗,肺在液為涕,肝在液為淚,脾在液為涎,腎在液為唾。
脾為臟,屬陰,喜燥而惡濕;胃為腑,屬陽,喜潤而惡燥。
明代李時珍明確提出腦與精神活動的關系,稱“腦為元神之府”。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還具有濡養(yǎng)、化血、化氣、化神等功能。
蹺脈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運動,可使下肢運動靈活矯捷。二是司眼瞼的開合。
“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fā)落”。
“勞則氣耗”、“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臥傷氣”
真虛假實 即“至虛有盛候”。真實假虛 即“大實有贏狀”。
氣機失調(即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不包括“氣虛”
中醫(yī)診斷學的三大原則是.整體審察、諸診合參、病證結合
陽明潮熱(日晡潮熱):在日晡(下午3-5點)熱勢較高,屬于胃腸燥熱內結,
陰虛潮熱:在午后和夜間低熱。由于陰虛陽亢而生熱。
濕溫潮熱:發(fā)熱以午后明顯,特點是身熱不揚,為濕熱內盛。
身熱夜甚。溫病熱入營血。
戰(zhàn)汗為正邪相爭,病變發(fā)展的轉折點。
陽明經頭痛―――前額連眉棱骨疼痛
少陽經頭痛―――兩側頭痛
太陽經頭痛―――后頭痛連項背
厥陰經頭痛―――巔頂痛
少陰經頭痛―――頭痛連齒
太陰經頭痛―――頭痛而重
危重病人,本來不能食,突然能食,食不知飽,稱為“除中”,是胃氣敗絕所致(除即消除,中即中氣)。
胖而能食為形盛有余,表示脾胃健旺;胖而食少形盛氣虛,表示脾虛痰濕
患兒發(fā)結如穗,枯黃無澤,可見于疳積病
瞳仁屬腎,稱為“水輪”;
黑睛屬肝,稱為“風輪”;
兩眥血絡屬心,稱為“血輪”。
白睛屬肺,稱為“氣輪”;
眼瞼屬脾,稱為“肉輪。”
“口形六態(tài)”:口張、口噤、口撮、口㖞、口振、口動
�、倏趶垼杭纯陂_,屬虛證。若口如魚口,張口氣直,但出不入,為肺腎之氣將絕
②口噤:即口閉,牙關緊閉,屬實證。因肝風內動,筋脈拘急所致。
③口撮:即上下口唇緊聚,為邪正交爭所致,見于新生兒臍風,破傷風病人
�、芸谄В杭纯诮且粋韧嵝�。多為風痰阻絡所致
�、菘谡瘢杭磻�(zhàn)栗鼓頜,口唇搖振。多為陽衰寒盛或邪正劇爭所致�?梢娪趥鲬�(zhàn)汗或瘧疾發(fā)作
�、蘅趧樱嚎陬l繁開合,不能自禁,是胃氣虛弱之象;若口角掣動不止,則為熱極生風或脾虛生風之象
寒痰 色白清稀
熱痰 色黃質稠
風痰 清稀有泡沫
濕痰 色白量多
燥痰 量少而粘
小兒指紋 色鮮紅為外感表證;色紫紅為熱證
口中泛酸屬肝胃蘊熱,口中酸餿屬傷食,口苦屬熱證。
咳聲不揚,咯痰黃稠不易出者,屬肺熱咳嗽;
咳聲清脆,痰少而粘,難于咯出者,屬燥熱咳嗽
咳聲重濁,痰液稀白者,屬風寒咳嗽;
咳聲緊悶,痰白滑量多,易咯出者,屬濕痰咳嗽;
咳聲低微,咳出白沫者,屬肺虛咳嗽
手少陰心經之別系舌本,“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
腎藏精,足少陰腎經夾舌本。
肝藏血,主筋,其經脈絡于舌本。
肺系上達咽喉,與舌根相連。
譫語 為熱擾心神
鄭聲為心氣大虛
獨語為心氣虧虛或痰濁擾心
錯語為心氣不足
譫語和鄭聲一定是在神志不清時發(fā)生的。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