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兩種鑒別診斷性脊神經阻滯均需觀察相當長的時間,尤其硬膜外阻滯發(fā)揮作用慢,有時患者難以耐受固定的體位。另外,蛛網膜下腔阻滯,不能在腰1~2間隙以上穿刺,只能依靠體位調節(jié)麻醉平面,有時不易達到理想部位,麻醉平面過高,有呼吸和循環(huán)抑制的危險性。
三、改良法鑒別診斷性脊神經阻滯
1.蛛網膜下腔阻滯
先在蛛網膜下腔注入生理鹽水2ml,若疼痛消失持續(xù)時間長,則可除外安慰劑反應,而是心理機制。然后一次注入5%普魯卡因腦脊液溶液2ml,注藥后疼痛不消失,則可能是中樞性疼痛。如果疼痛癥狀與蛛網膜下腔阻滯后痛覺的恢復(針刺測痛法)是同時恢復,則屬軀體性機制。在痛覺恢復后,疼痛癥狀較長時間仍不恢復,疼痛機制可能是交感性的。此法的優(yōu)點是操作簡便,穿刺針不保留在后背上;有平臥位觀察,患者容易接受。
2.硬膜外阻滯
其原理和改良法鑒別診斷性蛛網膜下腔阻滯相同,先注射安慰劑,再注射2%利多卡因,然后觀察各種神經纖維功能的恢復過程及其與患者疼痛癥狀恢復的關系,便可作出判斷。
鑒別診斷性神經阻滯是對疼痛的來源進行區(qū)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選擇恰當的神經阻滯療法,以便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疼痛屬于交感神經來源者應施行交感神經阻滯;疼痛為軀體性者需采用軀體神經阻滯進行治療;內臟性疼痛則宜選擇內臟神經阻滯;對于心理性和中樞性疼痛則應考慮其他治療方法;有時復雜性疼痛兼有兩種痛源時則需做交感性與中樞性兩種神經阻滯。因此,在進行疼痛的神經阻滯治療前,除非病因明確,一般應先用此法進行鑒別,不僅能為準確的治療提供依據,還可對疼痛治療的預后作出判斷。
應強調指出,上述神經阻滯法僅是對疼痛的發(fā)生機制進行鑒別,并非對疼痛的病因進行診斷。由于疼痛癥狀與多學科多種疾病有關,在治療前應盡可能確診,以便針對疾病本身做特殊治療。由此可知,疼痛治療是一個復雜問題,不是幾次穿刺注藥就能解決。欲取得良好效果,必須具有豐富廣泛的基礎與臨床知識,具有多學科的診斷與治療經驗,對患者主訴與體征深入細致地分析,利用多種工具和手段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便能決定采用何種神經阻滯進行治療效果最為理想。
相關推薦:2010執(zhí)業(yè)醫(yī)師必備經驗:怎么樣對付5大“考試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