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斷針
斷針又稱折針,是指針體折斷在人體內。若能術前做好針具的檢修和施術時加以應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
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進針前失于檢查;針刺時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針時強力提插、捻轉,肌肉猛烈收縮;留針時患者隨意變更體位,或彎針、滯針未能進行及時正確處理等,均可造成斷針。
現(xiàn)象
行針時或出針后發(fā)現(xiàn)針身折斷,其斷端部分針身尚露于皮膚外,或斷端全部沒入皮膚之下。
處理
醫(yī)者態(tài)度必須從容鎮(zhèn)靜,囑患者切勿變更原有體位,以防斷針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于體外時,可用手指或鑷子將針起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或稍凹陷于體內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右手持鑷子將針取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層時,應在X線下定位。手術取出。
預防
為了防止折針,應仔細地檢查針具,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針具應剔出不用;避免過猛、過強地行針;在行針或留針時,應囑患者不要隨意更換體位。針刺時更不宜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應留部分針身在體外,以便于針根折斷時取針。在進針、行針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彎針時,應立即出針,切不可強行刺入、行針。對于滯針等亦應及時正確地處理,不可強行硬拔。
五、血腫
血腫是指針刺部位出現(xiàn)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腫痛。
原因
針尖彎曲帶鉤,使皮肉受損,或刺傷血管所致。
現(xiàn)象
出針后,針刺部位腫脹疼痛,繼則皮膚呈現(xiàn)青紫色。
處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而且影響活動功能時,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預防
仔細檢查針具,熟悉人體解剖部位,避開血管針刺,出針時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
六、皮膚灼傷(起泡)
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xiàn)微紅灼熱,屬于正,F(xiàn)象,無需處理。如因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xiàn)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的毫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針抽出水液,再涂以燙傷油等,并以紗布包敷。如用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要注意適當休息,加強營養(yǎng),保持局部清潔,并可用敷料保護灸瘡,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處理不當,灸瘡膿液呈黃綠色或有滲血現(xiàn)象者,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涂敷。
特別推薦:過來人講述: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考試復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