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藥前操作者應洗手,并戴好帽子和口罩。
1.一般換藥方法
(1)移去外層敷料,將污敷料內面向上,放在彎盤內。
(2)用鑷子或血管鉗輕輕揭去內層敷料,如分泌物干結粘著,可用生理鹽水潤濕后揭下。
(3)一只鑷子或血管鉗直接用于接觸傷口,另一鑷子或血管鉗專用于傳遞換藥碗中物品。
(4)70%酒精棉球消毒傷口周圍皮膚,生理鹽水棉球輕拭去傷口內膿液或分泌物,拭凈后
根據不同傷口選擇用藥或適當安放引流物。
(5)用無菌敷料覆蓋并固定,貼膠布方向應與肢體或軀干長軸垂直。
2.縫合傷口換藥
(1)更換敷料:一般在縫合后第3日檢查有無創(chuàng)面感染現(xiàn)象。如無感染,切口及周圍皮膚
消毒后用無菌紗布蓋好,對有縫線膿液或縫線周圍紅腫者,應挑破膿頭或拆除縫線,按感染傷口處理,定時換藥。
(2)-拆線2詳見后面拆線部分。
3.其他傷口換藥
(1)淺、平、潔凈傷口:用無菌鹽水棉球拭去傷口滲液后,蓋以凡士林紗布。
(2)肉芽過度生長傷口:正常的肉芽色鮮紅、致密、潔凈、表面平坦巳如發(fā)現(xiàn)肉芽色澤淡紅或灰暗,表面呈粗大顆粒狀,水腫發(fā)亮高于創(chuàng)緣,可將其剪除,再將鹽水棉球拭干,壓迫止血。也可用10%~20%硝酸銀液燒灼,再用等滲鹽水擦拭,若肉芽輕度水腫,可用3%~5%高滲鹽水濕敷。
(3)膿液或分泌物較多的傷口:此類創(chuàng)面宜用消毒溶液濕敷,以減少膿液或分泌物。濕敷藥物視創(chuàng)面情況而定,可用1:5000呋喃西啉或漂白粉硼酸溶液等。每天換藥2~4次,同時可根據創(chuàng)面培養(yǎng)的不同菌種,選用敏感的抗生素。對于有較深膿腔或竇道的傷口,可用生理鹽水或各種有殺菌去腐作用的滲液進行沖洗,傷口內適當放引流物。
(4):慢性頑固性潰瘍:此類創(chuàng)面由于局部循環(huán)不良,營養(yǎng)障礙或切面早期處理不當或由于特異性感染等原因,使創(chuàng)面長期潰爛,久不愈合。處理此類創(chuàng)面時,首先找出原因,改善全身狀況,局部用生肌散、青霉素等,可殺滅創(chuàng)面內細菌,促進肉芽生長。
【注意事項】
1.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 凡接觸傷口的物品,均須無菌,防止污染及交叉感染,各種無菌敷料從容器內取出后,不得放回,污染的敷料須放人彎盤或污物桶內,不得隨便亂丟。
2.換藥次序 先無菌傷口,后感染傷口,對特異性感染傷口,如氣性壞疽、破傷風等,應在最后換藥或指定專人負責。
相關推薦:2010執(zhí)業(yè)醫(yī)師必備經驗:怎么樣對付5大“考試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