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1.《本草經(jīng)集注》。
2.《海藻學(xué)》:水松,可供食用,廣東人民常用它煮水,作為清涼飲料。
3.《中國經(jīng)濟海藻志》:日本人民以刺松藻作為驅(qū)蛔蟲劑,據(jù)他們的試驗結(jié)果,刺松藻的驅(qū)蟲藥效很高,如以海人草浸出液的驅(qū)蟲效率為100%,則刺松藻為300%.
【拼音名】Shuǐ Sōnɡ
【英文名】Yew
【別名】刺海松、刺松藻、軟軟菜、鼠尾巴、青蟲子、鹿角菜
【來源】藥材基源:為松藻科植物刺松藻及長松藻的藻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dium fragile(Sur.) Heriot[Acanthocodium fragile Sur.];Codium cylindricum Holm.
【原形態(tài)】
1.刺松藻 藻體暗綠色或深綠色,海綿質(zhì),富汁液,幼體被白色絨毛,高10-30cm,粗1.5-3(-5)mm.自基部向上叉狀分枝,漸分漸多,達同一高度時呈扇狀,分枝圓柱狀,上粗下細,先端鈍圓。體內(nèi)有許多無色的管狀絲體,疏松地交強成髓部,側(cè)生于髓部周圍的棒狀囊胞,排列成可行光合作用的柵狀皮層,囊胸直徑為215-350μm;長為900-1025μm,頂端較厚,尖突,其上有毛。葉綠體小盤形,不含淀粉核,多數(shù)分布在囊胞的頂部。藻體基部由假根組成的固著器,呈盤狀或皮殼狀。
2.長松藻 藻體亮黃綠色,海綿質(zhì),一般長約60cm,有時可極大延長,這與海綿質(zhì)盤狀固著器大小有關(guān)。體圓柱形,疏叉狀二岐分枝,上部漸細長,先端鈍圓,分枝處節(jié)間呈楔形或?qū)捜切巍D野敹吮,其上無毛。薄體成熟時,產(chǎn)生配子囊的囊胞很大,一般直徑為400-550μm,長1.5-2.5mm,突出于藻體,呈顆粒狀,肉眼即能見到。
【生境分布】
1.生于中、低潮帶向陽的巖石上或石沼中,常集群生成。
2.生于低潮帶或低潮線下巖石上和泥沙灘的石礫上。
資源分布:1.我國黃海、渤海沿岸分布較多;東南沿海較少。
2.我國東、南沿海均有分布,福建、廣東沿海較多。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