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中國青年報一篇文章《應試魔咒逼出的孤獨自學路》,談一名家長宋女士和她的孩子是怎么被應試教育逼著從義務教育出走,憑自我能力考上中國科技大學的心路歷程,讓我這個當了20多年數(shù)學老師的人內心五味雜陳。
宋女士很了不起,憑個人努力帶出了如此優(yōu)秀的女兒,但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一位受過良好教育,有獨立思想的職業(yè)女性為了孩子成長,放棄了個人的興趣和職業(yè)生涯。
我想說,如果宋女士更了解老師一點,更理解女兒的老師一點,也許可以少付出一些,女兒仍會有另一個精彩人生。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孩子的一對翅膀。
誠如宋女士所說,老師對著的是成排的秧苗,一片田;家長面對的是實驗室里的獨株。管理方式不同澆灌方式也有很多差異。
宋女士女兒很遺憾地碰到了一個教育觀念“落后”的老師,動輒讓孩子反復抄寫,機械記憶。時間浪費了,卻不能用來練琴,參加數(shù)學訓練。
而且女兒不服,一句你不是好老師,把她和數(shù)學老師的關系徹底搞壞,造成最終孩子離開校園的糟糕記憶。
作為成人,在我們的印象中有多少糟糕的記憶?公務員抱怨不停加班做瑣碎無用的工作,沒時間打球讀書保養(yǎng)身心;白領埋怨老板經常半夜電話談業(yè)務,稍有不慎就要挨罵;老板背后大罵客戶,花錢陪他吃喝玩樂,卻出爾反爾不簽合同……我們遇到過多少直接影響生活前途的蠢人,被強迫著做了多少浪費生命的無聊事?但我們勉其難而為之。
我不知那個數(shù)學老師是否真會跟一個孩子計較,但即使老師真為此生氣了,做家長的也完全可以從中調和化解矛盾。哪個老師不愛成績好的學生?特別是這個女孩還有數(shù)學天賦。我估計,老師對女兒的不滿,主要是出于管理方面的考慮,一個班級四五十人,出了一個只上半天課的,會打破一些規(guī)章制度,易讓其他孩子心浮氣躁。
耕種成排秧苗的老師,管理方式難免會粗放一些、嚴厲一些。而不少家長掌握了足夠豐富的教育理念,也有一整套西方的或者自己研究出來的套路,所以很容易就能發(fā)現(xiàn)當下學校教育中的破綻。
但集體教育也有它不可替代的好處。
每個孩子身邊都有幾十個其他人,別人獲得獎勵或者懲罰,順利或者挫折對其都是參照,其中的合作、競爭、游戲的快樂,我們成人難以完全體會。在這個獨生子女眾多的時代,同窗關系,更值得珍惜。
錢學森的父親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官員,世代書香,家族有水平很高的學堂。但他卻讓孩子上正規(guī)學校,因為他看到了集體教育的好處。
據蔣英回憶,獨生子錢學森非常霸道。蔣家五朵金花,蔣英排行老三,便被過繼給了錢學森的父親當女兒。
當時的錢學森十二三歲,在家獨慣了,蠻不講理動不動就搶玩具欺負妹妹。蔣英天天以淚洗面,最終逃回了親生父母家。
但十幾年后他們再相逢,錢學森已經徹底改變了。后來的人生,他不僅愛護尊重蔣英,而且善于與人合作,他手下的碩士生博士生都得到了他的關照與提攜。
每個孩子成長,都會遇到與人相處的艱澀期,學會忍耐學會理解,慢慢就學會了如何與人交往。而在關鍵時刻退縮、逃跑,以后就要加倍付出,來彌補整個過程給她帶來的傷害。
有句歌詞“我們在河兩岸,永隔一江水”。家長和老師中間的這道水就是孩子,雙方都愛他們想為他們好,為什么一定要在河兩岸,向不同的方向用力?我想,宋女士如果能和老師達成理解,她和女兒的人生會更輕松一點更愉快一點吧。(袁夷 原題:找老師的破綻太容易)
相關推薦:教育時評:“尊師”是對整個教師職業(yè)的尊重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