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沖刺卷 |
第 5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二、辨析題
1.正確。解析:課外輔導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徑之一。
2.錯誤。解析:教學僅僅是德育的一個途徑,德育還有許多途徑。
3.錯誤。解析:夸美紐斯對班級組織進行了論證,奠定了班級組織的理論基礎。率先使用“班級”一詞的是埃拉斯莫斯。
4.錯誤。解析:班級管理的對象是學生,所以應以學生為中心建立管理機制。
5.錯誤。解析:智育不等同于知識教育,知識教育只是智育的一個方面。
6.正確。解析:反復閱讀結合嘗試背誦可及時發(fā)現學習中的薄弱點,從而在重復學習時有針對性地加強薄弱點的學習。
7.錯誤。解析:單獨孤立地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有效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應與各學科教學相結合。
8.錯誤。解析:技能是在后天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與完善的,而不是通過遺傳得來的。
9.錯誤。解析:懲罰不等于體罰,必須嚴格避免體罰。
10.錯誤。解析:二者是相對的,同樣一種問題解決的方式,對甲可能屬于常規(guī)性的,對乙可能就是創(chuàng)造性的。
三、簡答題
1.(1)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體的影響。(3)師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5)社區(qū)的影響。
2.(1)傳遞審美知識,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和審美的情趣。(3)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4)教育不僅僅是藝術教育,也不僅僅限于運用各種美去進行教育,更是指把一種精神滲透于整個教育教學中去,使教育的過程成為一種審美過程。
3.(1)產生新的課程方案。(2)對現有課程進行修改和重新組織。(3)合目的性。(4)合科學性。(5)合發(fā)展性。
4.有效地促進知識概括的主要方法有:(1)配合運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區(qū)分事物的本質和非本質,抽取事物的本質要素,拋棄事物的非本質要素。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概括時,不僅要注意抽取本質的一面,也要注意拋棄非本質的一面。為此,必須配合使用概念或規(guī)則的正例和反例。
(2)提供變式。理性概括是通過對感性知識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識的獲得是把握事物本質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教學實際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須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識,必須注意變式的正確運用。(3)科學地進行比較。概括過程即思維過程,也就是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因此,區(qū)分對象的一般與特殊以及本質與非本質的比較過程,對于知識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4)啟發(fā)學生進行自覺地概括。為了促進知識的獲得,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該啟發(fā)學生去進行自覺地概括,鼓勵學生自己去總結原理、原則,盡量避免一開始就要求學生記憶或背誦。
5.(1)準確地示范與講解。準確地示范與講解有利于學習者不斷地調整頭腦中的動作表象,形成準確的定向映象,進而在實際操作活動中可以調節(jié)動作的執(zhí)行。(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練習是形成各種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應用不同形式的練習,可以使個體掌握某種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一般來講,反饋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部反饋,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給予的反饋,有時也稱結果知識。(4)建立穩(wěn)定清晰的動覺。動覺是復雜的內部運動知覺。它反映的主要是身體運動時的各種肌肉活動的特性。有必要進行專門的動覺訓練,以提高其穩(wěn)定性和清晰性,充分發(fā)揮動覺在技能學習中的作用。
6.(1)按照不同學科的特點,體現科學性與思想性。(2)強調內容的基礎性,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注意貼近社會生活,并適當滲透一些先進的科學思想,為學生今后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3)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教材還要考慮到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現實水平和教育現狀,必須注意到基本教材對大多數學生和大多數學校的適用性。(4)合理體現各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受教育者學習的心理順序。(5)兼顧同一年級各門學科內容之間的關系和同一學科各年級教材之間的銜接。
四、材料分析題
1.【答案要點】(1)王老師:要創(chuàng)造積極、活潑、寬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創(chuàng)造欲望。鼓勵學生不迷信書本和教師,大膽質疑,敢于發(fā)言。
(2)李老師:應掌握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具體方法。如智力激勵法(腦風暴法或腦轟炸法)、信息交合法、聯想法、統攝法(任舉其中兩種即可)。
(3)張老師:改革評價機制,評價方式多元化。具體做法:評價目的的激勵化、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和系統性、評價標準的統一性和個別性。
2.張小強由于上初中以來在學習上的多次失敗,陷入了習得性無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習得性無助感是指由于連續(xù)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tài)。造成張小強這種狀況的原因,分為兩個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將自己的失敗進行了錯誤的內部歸因。內部歸因是指人把失敗歸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認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為結果,因而出現個人的無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學校、家庭在教育過程中過分重視考試、分數、競賽、名次等外部強化手段去激勵學生學習,而嚴重忽視對學生內在動機的培養(yǎng)和調動,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績不好就使得張小強感覺自己各個方面都很差,進而對自己喪失信心。其次,數學老師在教育方式上的嚴重失誤,也使他徹底喪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該生的無助感。
對策:(1)采用各種措施培養(yǎng)他的內在動機,例如,利用他愛看報紙、愛玩電腦、愛玩籃球、喜歡數學等特點,巧妙實現動機遷移。(2)采用各種措施,消除他在學習上的無力感,增強他的學業(yè)自我效能感。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中學綜合素質》考點及習題匯總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
2016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考情分析匯總 | 《各科目》考試大綱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