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關于“關鍵年齡”問題
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關鍵年齡是3歲、7歲、11~12歲。這是一種轉變的年齡,是產(chǎn)生急劇變化的年齡,或者叫做危機年齡,即三歲危機(在先學前期之末)、七歲危機(在幼兒園與小學年齡之間)、少年危機(在小學年齡末期)。危機時期具有兩個特點。
(1)危機時期是比較短暫的,但變化是急劇的,危機時期在兒童心理發(fā)展上表現(xiàn)為容易發(fā)生否定現(xiàn)象(如學習興趣低落,和周圍的人容易發(fā)生沖突等),但如教育及時,也可以不發(fā)生。
(2)危機時期如能正常度過,就隨之在兒童心理發(fā)展上出現(xiàn)新的面貌。如三歲危機正常過渡后,可以看到兒童心理上自我抑制能力的迅速發(fā)展。七歲危機正常過渡后,可以看到兒童更大的獨立性,和別人的關系上更加豐富多彩。
他們還認為,在危機年齡過渡之后,兒童心理發(fā)展就進入了一個平穩(wěn)期。
艾利康寧、達維多夫關于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理論是當時蘇聯(lián)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很多可供參考之處。但是也有許多問題還是很不清楚的,例如,何以兒童心理發(fā)展過程是以需要、動機為主和以智力、認識為主兩者互相交替的過程,還缺乏充分的科學性的闡明。
解放前我國兒童心理學發(fā)展概況
雖然在我國古代學者的著作中有很豐富的心理學思想,也包括兒童心理學思想,但心理學、兒童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在我國科學史上的出現(xiàn),則是晚近的事情。
近代中國心理學也和其他學科一樣,是隨著資本主義侵人中國時一起進來的,是和中國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之道和近代文明文化的運動分不開的。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起到解放前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性質(zhì)的。各種科學也都打上這個烙印,大多是原封不動地把資產(chǎn)階級的東西照搬進來,而且是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統(tǒng)治服務的。心理學、兒童心理學也是一樣。而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心理學,只有在解放以后才有建立的可能。
最早的心理學著作是什么時候被介紹到中國來的,現(xiàn)在還不確切知道。有人說,1907年王國維譯的、丹麥學者哈甫定(H. Haffding)著的《心理學概論》,算是最早的,也有人說,比它更早的,可能還有。兒童心理學著作被介紹進來,則比較更晚些。大約在五四運動前后,已有幾種資本主義國家的兒童心理學著作被翻譯過來,如艾華編譯的《兒童心理學綱要》,陳大齊譯、德國高五柏(R. Gaupp)著的《兒童心理學》等都是。與此同時,當時的師范學校和高等師范學校也開始開設兒童心理學課程。例如,我國最早的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于1919年留學回國后,就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講授的內(nèi)容也大都是根據(jù)西方兒童心理學家如普萊爾、鮑德溫、霍爾、華生等人的著作編譯而成的。
最早的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可能要算陳鶴琴的日記法的研究。他對他的兒子陳一鳴從出生到大約三歲進行了長期的觀察,作了日記式的記錄,而且還作了攝影記錄[見陳鶴琴著《兒童心理之研究》(1925)]。在他的影響下,以后有很多人從事和這類似的研究,如葛承訓的《一個女孩子的心理》、費景瑚的《均一六個月心理的發(fā)展》等。同時,在陳鶴琴的指導下,在南京鼓樓幼稚園也進行了一些有關幼兒心理的研究。
兒童心理的測驗研究引進我國也是比較早的。1921年出版了陳鶴琴、廖世承合編的《智力測驗法》,對智力測驗作了詳細的介紹。1924年陸志韋等修訂的比納一西蒙智力測驗》。隨后,先在南京、上海一帶,以后在全國范圍內(nèi)測驗就流行起來。
也有人用問卷法對兒童心理進行研究,例如,葛承訓通過用問卷表來對兒童興趣進行調(diào)查并加以統(tǒng)計說明,出版了《兒童心理與興味》一書。以后這樣研究,散見于刊物上的也很多。
弗洛伊德學派的心理學傳入中國也很早。在這個學派的影響下,在我國一些醫(yī)療和兒童福利機關也開始了兒童行為診療和指導工作。以后,兒童心理衛(wèi)生的研究也逐漸發(fā)展起來。
在新中國成立前這一時期內(nèi),西方有關兒童心理學的著作(其中也包括兒童學的著作)陸續(xù)被譯成中文(如霍爾、華生、阿德勒、考夫卡、勒溫等人的著作),但翻譯沒有計劃,不系統(tǒng),也不完整。
解放前在兒童心理學研究上貢獻較大的是陳鶴琴,這在上面已經(jīng)說過了。其次是黃翼,他在浙江大學主講兒童心理學,創(chuàng)辦培育院,進行研究工作。他著有《兒童心理學》《神仙故事與兒童心理》《兒童繪畫心理》等書。他曾重復皮亞杰的一些實驗,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在他的指導下,還研究了兒童語言發(fā)展、兒童性格評定等。
解放后我國兒童心理學發(fā)展概況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廣大的中國土地上成立了社會主義共和國,為建立馬克思主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提供了政治條件。
新中國成立以后三十年間兒童心理學的發(fā)展,大體上經(jīng)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58年。主要是學習蘇聯(lián)的兒童心理學,學習蘇聯(lián)兒童心理學工作者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所取得的成就,學習他們探索建立馬克思主義兒童心理學的經(jīng)驗(正面的、反面的),以及學習他們關于兒童高級神經(jīng)活動的研究。在這些方面,我們的學習是有很大收獲的,它為以后建立中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兒童心理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學習蘇聯(lián)兒童心理學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人都能夠注意中國實際,當然,也有少數(shù)是教條主義的學習,但這不占主要地位。有些人在學習蘇聯(lián)兒童心理學的過程中,結合中國兒童實際進行了試探性的研究,如學前兒童方位知覺的研究,詞在兒童概括認識中的作用的研究等。特別是為了配合教育改革進行了6、7歲兒童年齡特征的比較研究、小學生學習代數(shù)知識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有些人進行了我國兒童高級神經(jīng)活動,特別是兒童兩種信號系統(tǒng)相互關系的研究。此外,為了建立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對解放前我國兒童心理學和兒童教育影響很大的美國實用主義者杜威的心理學思想也進行了系統(tǒng)的批判。
但是,到了1958年,這種學習和建立馬克思主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勢頭卻受到了嚴重的挫折。當時在心理學界進行的一次批判運動,完全否定解放以來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成就,而且對學術問題采取了違反“雙百方針”的方式,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從此陷于萬馬齊喑的局面。
第二階段:1958~1965年。這一階段可以說是恢復和繁榮的階段。1958年的“批判”引起了心理學界的普遍憤慨,心理學中斷的工作局面引起了黨和群眾的關懷。為了扭轉這個尷尬的局面,1959年“五四”以后,各地有關學校和報刊在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領域中重新恢復了“百家爭鳴”的討論,允許并鼓勵被批判的心理學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從此,又為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氣氛。
60年代初期這一段時間內(nèi),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第一個繁榮時期。
首先,在60年代初期的五六年中,僅僅在舉行過的第二次心理學代表大會(1960)、第一屆教育心理學術年會(1962)、心理學會第一屆年會(1963)上提出的兒童心理學論文就達到百篇以上。就年齡階段說,從兒童早期到青少年期都有研究,其中以關于幼兒心理和學齡初期兒童心理的研究較多。就研究的方面說,也是豐富多彩的。在生理機制方面,除了古典的兒童高級神經(jīng)活動之外,還研究了不同年齡階段兒童腦電活動。在心理過程方面,從感知覺、記憶、語言思維到個性發(fā)展,都有一些有價值的研究,特別是結合教育教學進行的思維發(fā)展的研究占有突出地位。在馬克思主義兒童心理學理論的探索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成績,關于建立馬克思主義兒童心理學理論的嘗試,受到國內(nèi)外的注意,其中關于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動力或內(nèi)部矛盾的研究,包括已發(fā)表和未發(fā)表的就有幾十篇論文,提出了各色各樣的意見,真是做到百花齊放。關于兒童心理發(fā)展年齡特征的理論問題,也發(fā)表了一些很好的論文。
其次,在1961年文科教材會議上,組織編寫了高等學校用的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教科書。
《兒童心理學》于1962年開始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為指導的兒童心理學教科書,在培養(yǎng)我國兒童心理學專業(yè)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當然,也還存在著不足之處,有待于進一步改進。
至于對西方兒童心理學的評價工作,這一階段也開始有所注意。如有了一些關于皮亞杰、瓦龍等人的兒童心理學的介紹、評論及翻譯資料等,甚至還有人重復了他們的實驗,逐步轉變解放初期那種對于西方心理學的輕視態(tài)度。但是評價工作仍然做得很不夠。
第三階段:從1966年到現(xiàn)在。這是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從瀕臨毀滅再度走向繁榮的階段!拔幕蟾锩鼻跋,文痞姚文元從對一個兒童心理學的實驗報告的批判開始,襲用1958年心理學“批判”的腔調(diào)和手段,對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發(fā)動了新的圍攻。接著,在“四人幫”打擊迫害知識分子和扼殺科學文化的險風惡浪中,心理學被宣布為資產(chǎn)階級的“偽科學”,老一輩的心理學家普遍受到批斗,心理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下馬了,人員失散了,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再度陷于毀滅狀態(tài)。
1976年,黨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挽救了黨,挽救了人民,也挽救了心理學。在黨的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偉大號召下,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再次走向繁榮的道路。
相關推薦:2010教師資格《幼兒教育學》重點考點(5日更新)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