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量關系
1、數(shù)字推理
數(shù)字推理題給出一個數(shù)列,但其中缺少一項,要求考生仔細觀察這個數(shù)列各數(shù)字之間的關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規(guī)律,然后從4個供選擇的答案中選出自己認為最合適、合理的一個,來填補空缺項,使之符合原數(shù)列的排列規(guī)律。近年來數(shù)字推理題的趨勢是越來越難,即需綜合利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規(guī)律。
在備考該題型時,大家首先要熟記數(shù)字的平方、立方,提高對數(shù)字的敏感度,看到某個數(shù)字就應感覺到它可能是某個數(shù)字的平方或立方,例如看到63、65大家就應該想到它可能是8的平方加減1得來的
其次,牢記基本數(shù)列如:自然數(shù)列、質數(shù)列、合數(shù)列等。
例如:2,3,5,7,11,13,…… 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質數(shù)數(shù)列
牢記以上兩點,不僅提高你的作答速度,而且它也是你破解復合數(shù)列的良好基礎。
數(shù)字推理題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a、數(shù)列各數(shù)項之間差距不大的,就可考慮用加減等規(guī)律;
b、如果各數(shù)項之間差距明顯的,就可考慮用平方、立方、倍數(shù)等規(guī)律;
c、如果是分數(shù)數(shù)列,就要通過通分、約分看變化。
2、數(shù)學運算
該題型主要是考查考生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忌M量用心算而避免演算,這樣才能加快做題的速度。數(shù)學運算中涉及到以下幾個問題:
a. 四則運算 b. 比例分配 c. 濃度問題 d. 路程問題 e. 流水問題 f. 工程問題 g. 種樹問題 h. 青蛙跳井問題 i. 年齡問題等
數(shù)學運算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a、認真審題,因為數(shù)量關系的題干極其精練,它的每個字每個詞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尤其注意題中的一些關鍵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將題意化繁為簡。
b、在平時通過訓練和細心總結,盡量掌握一些數(shù)學運算的技巧、方法和規(guī)則,熟悉常用的基本數(shù)學知識。
例題 父親年齡是女兒的4倍,三年前父女年齡之和是49歲,問父女現(xiàn)在各為多少歲?
A.40 10 B.36 9 C.32 8 D.44 11
解析:正確答案為D。因為三年前父女年齡之和為49歲,因此今年父女年齡之和就應為 49+3×2=55(歲).又因為今年父親的年齡是女兒的4倍,所以女兒的年齡應為55÷(4+l)=11(歲)。
父親年齡為 11×4=44(歲)。
以上例題并不難,只要你要弄清楚年齡問題涉及的倍數(shù)關系,就不用方程式解題,這樣大大提高了做題速度,所以大家一定要熟悉前邊所列問題涉及的相關公式,熟悉相關知識。
言語理解
1、詞語類
詞語替換與選詞填空題主要考查應試者對同義詞和近義詞的辨析能力。
詞語類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切記一個基本原則:“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注意從整個句子中把握字義、詞義。詞語類較為簡單,在這里不做重點講解。
2、語句辨析
該題型又分為病句辨析和長句辨析,注重考查考生對于語氣、詞序、語法結構等言語表達的理解程度。
語句辨析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主要是利用“緊縮法”,即用找句子主干的辦法,把長句縮短簡化,分出基本成分與連帶成分,然后逐項檢查其成分是否殘缺,搭配是否恰當,次序是否合理,定語修飾的主體是否明確等。
例題 地方法院今天************了那條嚴禁警方執(zhí)行市長關于不允許在學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級的劇場的指示的禁令。
地方法院究竟允不允許在學校附近修建劇場?
A允許 B不允許 C同允許和不允許無關 D對允許和不允許不置可否
解析:正確答案是B,即地方法院不允許在學校附近修建劇場。
出題者故意將題意復雜化,大家遇到這種題型用緊縮法:首先把主干成份分析出來,再對各個長定語進行分析即可。本題中,往往使用多重否定擾亂應試者的判斷,只要利用“否否得肯”的規(guī)律,對長句子的各種成份尤其是定語進行分析,應試者也不難得出正確結論。
3、閱讀理解
每道題包含一段短文,重點考查考生對文字材料的準確理解和歸納、分析、提煉的能力。
閱讀理解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a、要從總體上把握材料的主題 b、要抓住文中的關鍵句子和關鍵詞c、對文章的引申含義進行分析和深加工
例題 有一對夫妻,他們有一個兒子。一天,來了一個陌生人,他說他認識這對夫妻,還說他認識這對夫妻的兒子。給出的四個選項A、新來的人認識這對夫妻和他們的兒子;B、新來的陌生人認識這對夫妻和他們的兒子;C、新來的陌生人認識這對夫妻和他的兒子; D、新來的陌生人自稱認識這對夫妻和他們的兒子” 解析:這段話的關鍵詞是什么呢,“陌生人”“認識”,認識什么呢,認識“這對夫妻和他們的兒子”,觀察四個選項中D項能最準確地復述這段短文意思。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