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難度判斷法
定義:難度判斷法是指根據(jù)試題的難度確定答案的基本位置。
基本原理:由于行測全是四選一的客觀題,所以無論如何答案都在ABCD這四個選項中,此其一。其二,按照試題設(shè)置的原則,答案分布應(yīng)當(dāng)均衡,因此各個答案出現(xiàn)的機率要差不多。到底在不同的試題中,哪種題的答案放在哪個位置?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難題的答案放前邊,易題的答案放后邊。由此就涉及如何判斷難題和易題。難題是指試題涉及較多的知識和信息,信息之間縫隙太大,試題與答案之間不容易建立起直接聯(lián)系的題。易題是指試題內(nèi)容為廣大報考者熟悉,多數(shù)人都可能做得起的題。由此,總體來說,難題的答案在AB,易題的答案在CD。那么,又怎樣確定哪個答案在A,哪個答案在B呢?一般說來,難得無從下手的答案在A,很難但可以倒回去驗證的答案在B。易題中哪個選C,哪個選D呢?一般說來,估計多數(shù)人都做得起的題答案在D,估計多數(shù)人都做得起但要花較多時間的答案在C。
簡而言之,就是最難的題答案常在A,最易的題答案在D。很難但可以倒回去驗證的答案在B,容易但費時的答案在C。
但是,在不同的題中難題和易題的判斷標準顯然不一樣。相對比較容易看出什么是難題和易題的在數(shù)學(xué)運算、資料分析、演繹推理等題型上。但在常識判斷中,根據(jù)研究,常識判斷中的難題是題干比較短小、關(guān)鍵詞匯不多的題。為什么這樣說呢?這為詞語越少,詞語之間能夠形成邏輯鏈的可能性就越小。這樣,即是一個簡單的常識;你要是忘了,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從題干和選項中推知答案的,這是常識判斷的難做之處。相反,那些題干比較長的常識判斷,反而容易從詞匯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之間找到蛛絲馬跡,根據(jù)有限信息提示,從而把答案做對。我們來看例子。
例:對某單位的100名員工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他們喜歡看球賽和電影、戲劇。其中58人喜歡看球賽,38人喜歡看戲劇,52人喜歡看電影,既喜歡看球賽又喜歡看戲劇的有18人,既喜歡看電影又喜歡看戲劇的有16人,三種都喜歡看的有12人,則只喜歡看電影的有 A、22人 B、28人 C、30人 D、36人(05中央A)
我們先根據(jù)難度來判斷,這道題有多難。如果以很難、難、易、很易為四級的話,估計這道題的難度為“很難”。因為看了之后,發(fā)覺這道題的答案和題之間找不出可以互相支持的地方。一般人簡直無從下手。這時候,放棄做題是必要的,但放棄答案是不行的。這時候你就選擇A,對這種牛吃南瓜開不起頭的答案選A的正確率非常高。我們來看考過的題中的難題與答案分布。
相關(guān)推薦:專家指導(dǎo):言語類題應(yīng)避免的三種錯誤心態(tài)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