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黑龍江省公考已悄然臨近。想必大家最擔心的也是申論考試了,雖然也做了不少歷年真題,但遲遲未能找到一條能夠快速提高申論分數的一個有效突破口而迷茫、焦慮。現就如何高效沖刺申論,為廣大考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備考技巧與策略。這也就是我們在日常面授培訓中經常運用到的申論突破高分“三關”。
一、閱讀關
申論考試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以給定材料為出發(fā)點,可以說,給定材料是整個申論考試的基礎和核心,是重中之重。如若未能對給定材料進行準確理解與整個把握,申論考試就無從談起。因此,這一特點就決定了閱讀理解給定材料永遠是第一位的,其它一切都靠后。其實,這一點也是廣大考生最為關心、最為迷茫的問題,但是如何從給定材料中挖掘、提煉有效信息成為廣大考生面臨的最大障礙。如:上海某大學地理研究所G所長指出:“美國人民把擱淺的鯨魚推入大海,這值得贊揚;鯨魚被非洲難民捕食,這也應贊揚,因為它救活了一群人。”
這是一則隱含著G所長觀點的材料,但G所長并沒有直白地表達出自己思想或觀點,而是通過一個比較具體的實例隱含了自己的觀點。這就需要各位考生要學會與材料“對話”,在閱讀、吃透材料的基礎上,理解G所長的精神實質與思想觀點,即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
大家都知道,“聽話要聽音,看東西要會想。光聽不琢磨,只看不思索,等于是沒看”這句話,其意就是在告誡我們,要學會領悟精神實質與意圖,或者想表達的真實意思。因此,在申論考試中,對于給定材料也需要我們深刻理解其每段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即材料本身究竟想表達或想反映的一個什么樣的觀點,這種想被材料表達而又未被完全、直白地表達或反映出來的觀點或思想,就是閱讀給定材料把握的重點與難點,也是組織答案的主要內容。一句話,就是要學會與材料“對話”,讀懂與深入理解材料,實現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認知上升到抽象理解的高度。
二、語言關
語言關是申論考試大綱明確規(guī)定的一項基本能力要求。在語言組織與表達上,語言要樸實簡明,遣詞造句應當準確、規(guī)范,杜絕一切套話、空話,行文上做到莊重得體,語句、段落和篇章結構也都要達到規(guī)范、合理的要求;表達方式以說明、陳述、議論等為主,以充分表現自己概括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文風力求質樸。但大家在備考過程中基本忽略了這一點,忽略了對申論考試要求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的訓練,致使我們相當部分考生因語言組織與表達的障礙而與公務員夢想失之交臂。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訓練力度,以簡單而深刻的政策性語言表達方式為訓練核心。比如,“2006年8月11日,這一天是海淀區(qū)城市管理監(jiān)察大隊為期三天的聯合整治行動的最后一天,也是北京市海淀區(qū)城管大隊副隊長李志強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像這樣的一段材料,擺在我們面前,大家該怎么提煉概括?可以說,大家提煉概括得五花八門,甚至我們有的考生會提煉概括為“李志強死啦”、“李志強掛啦”、“李志強去了”或“李志強去世了”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豈能得高分?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一是提煉概括缺失信息,語言組織與表達不準確、不明了;二是對一些基本概念內涵外延、適用性(包括語境)界定不清,偷換概念,濫用語詞;三是語言組織與表達根本不符合申論考試的基本要求。對這樣一段材料,我們最起碼應該提煉概括為“李志強在聯合整治行動中因公殉職!
在此,我建議各位考生,一是要快速深入了解、熟知政策性語言表達方式。如每天堅持20分鐘時間,體味性地閱讀《2009年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半月談》、新華網等相關熱點材料,閱讀并體味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語言組織與表達的特點。二是加強對歷年真題提煉概括性的語言組織與表達的訓練力度,依照體味性閱讀所獲取的政策性語言組織與表達方式來進一步強化自我對給定材料提煉概括表達能力。
三、結構關
黑龍省考申論的命題結構是比較完整的,通常是根據給定材料來設置各類題型的,也暗示了各類題型的有效答案和有效信息基本都蘊含在材料當中,在這里我所強調的是結構關,即對題型解題思路的把握與熟知。
在這一階段?肌v練真題已不是沖刺之重點,在此,各位考生務必充分利用好臨考前,梳理、規(guī)范申論所考查過與很有可能考查到的所有題型的解題思路與技巧,如概括型試題(概括主要內容、主要問題型)、分析型試題、評析型試題、本質問題分析型、提出對策型與修改對策型試題、答復型及修改答復型試題、以及寫作型試題中的報告及其要點、建議、方案型試題、策論文學、評論文、政論文寫作思路與框架等。這幾類試題的解題思路與技巧,敬請各位務必做到心中有數,唯此,才是臨考時有的放矢,臨危不亂,沖刺成功,取得高分的關鍵與核心。
相關推薦:考試吧推薦:2010年黑龍江公務員考試備考專題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