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新一輪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海歸學者、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榜上無名。之后饒毅發(fā)表博客稱,已預計到結果,并表示今后不再參選中科院院士。此事引發(fā)社會關注與議論,有人為饒教授打抱不平,有人質疑院士評選制度。筆者無意對院士評選妄加評論,而認為,我們需要院士引領和促進科學技術研究、發(fā)展和應用,也需要像饒毅這樣為了國家利益、牢記社會責任而敢講真話、能提出專業(yè)意見建議的專家學者。后者,可能更是當下學界的“稀缺資源”。
【相關評論】
饒毅在海外工作生活了22年后,于2007年回國,出任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對于這位神經(jīng)生物學家,公眾更熟悉的不是他研究的領域,而是他切中時弊的言論。回國之前,他就撰文對中國的中長期科技規(guī)劃表示關心,并直言不諱地提出了自己的批評和建議;貒,他除了干好科研和育人工作外,還一直關心國內(nèi)科研體制改革,曾就科研基金分配體制問題與另一位海歸學者聯(lián)合撰文,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熱點評述】
厚重的社會責任感,敢于直言的精神值得尊重。饒教授的批評和建議也許還有值得商榷和完善之處,但那份社會責任感、敢于發(fā)表意見的精神值得提倡。而他的“另類”也值得品讀。筆者曾采訪過不少專家學者,有意思的是,一些平日比較熟悉、也樂意接受采訪的專家,在某個時間段會“緘默”,因為他們自己或他們的科研項目正在參加某項重要的評選,不便多言。而饒毅則不同。據(jù)報道,在參評院士期間,他依然寫了不少批評中國學界的博文。在他看來,除了做好本職,對其他問題也要有自己的看法。“看到問題,就要說出來。如果不敢說,那還怎么做?”
推動科學發(fā)展、社會進步,需要更多愿說真話、敢說真話的專家學者。面對學界不良風氣和不盡合理的科研經(jīng)費分配制度,學者們要敢于發(fā)表見解,通過提出建設性意見來助推制度完善,而不是長久地處于“等待和觀望”中。面對諸如地溝油、膨大劑、核輻射之類公眾關注度高的事件,專家們應積極進行科學知識普及,及時給政府部門提建議,而不是因“事情太敏感”而選擇逃避。無論是一般的專家還是院士級別的專家,在“講話”時都應該立足自己熟悉、擅長的領域,本著對社會負責、對自己負責的態(tài)度建言獻策,而不是頂著驕人頭銜四處給人家當 “擺設”,更不能成為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言人。當然,有時候專家學者們講真話,也的確會遭遇“風險”,所以社會方方面面需要營造良好氛圍,搭建平臺,讓專家學者出于善意的意見能順暢地交流、交鋒、交融,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
“一票之差,冰火兩重天”!“院士”固然是學術界的崇高榮譽,許多科學家夢寐以求的一頂桂冠,但社會也不必過度崇拜。有老院士曾調侃道,也許當初自己不過是比別人多了一票,于是就成了各類學術會議和課題評審會的搶手人物,而因一票之差淘汰出局的另一位學者就只能在家抱孫子。其實,無論是評上院士的,還是落選的,都不乏相關學科領域重量級人物。
【一句話點評】
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份“任重”體現(xiàn)在專業(yè)領域的孜孜以求,也體現(xiàn)在能夠為國家為社會講真話獻良策。
相關推薦: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