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模塊的教學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必要條件的關聯詞的理解與正常概念有偏差,例如:“只有……才……”。
下面我來給“只有……才……”的內涵做個總結:
“只有……才……”表示“必要條件”,是說這個條件是實現后面那個目標的“前置條件”。確切地講,缺了這個“前置條件”,目標就不可能實現。而有了這個“前置條件”,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性,但并不是一定就能實現,因為還有其他沒有到位的必要條件也在支撐這個目標。
說的清楚一點兒,某個目標,必須有甲乙丙三個條件同時支撐才能實現,甲乙丙中任意一個都可以被稱做必要條件。但是,僅僅有了甲乙丙其中之一個或者兩個,目標并不能實現,當且僅當甲乙丙三個條件都具備了,目標才能實現。這就是為什么“只有……才……”中的“只有”不能解讀為“唯一”。
所以邏輯判斷科目中的“后推前”無疑是正確的,無論是邏輯學、數學還是語言學都是這個推理方式,言語中也是這樣,沒有任何可以質疑的地方。
關鍵是漢語一直是一種表達模糊的語言,語言的邏輯目標很容易被誤讀,比方“只有”很容易被誤讀為“唯有”,緊接著再推就是“唯一”,那就一步一步走向謬誤了!
如果將“只有”解讀為“唯一”,意為著只要滿足這個條件,目標就實現了,那就成了充分條件了,或者說充要條件,整個邏輯學大廈和數學博物館均將坍塌!
英語中表達“必要條件”用“Requirement”,就是“需求”,與“唯一條件”的“Only”有本質區(qū)別;
德語中表達“必要條件”用“Anfordung”,同樣意為“需求”,有意思的是和英語的“Afford”是親緣關系詞匯,因為英語畢竟是日耳曼語支,近古英語和高地德語、低地德語親緣關系太近了,而德語表達“唯一”都是用“Einzigartig”,這其中存在著天壤之別;
古拉丁語表達“必要條件”用“Necessitas”,剛好是英語“Necessary”的拉丁詞根,而表達“唯一”則使用“Unique”,這個詞在英語中表示“特別的”、“特殊的”,其實更貼切的譯法是“獨特的”、“獨一無二的”!
可見西方屈折語中諸語支的構詞法和語義學表意結構能夠清晰無誤地表達語義內涵,不會像漢語那樣產生將“只有”誤讀為“唯一”的現象,這是漢語作為孤立語的先天劣勢,這一劣勢(或者說重大缺陷)在數千年前上古漢語(漢藏原生語或者漢藏緬原生語的真實面目至今仍然云山霧罩)的語法形成時就已經定型了。而要彌補這個重大的缺陷,必須靠言語老師給學生講解清楚“只有”在必要條件“只有……才……”結構中的語義絕對不能解讀成“唯一”,而且這一工作也需要邏輯判斷老師的確認與配合。
言語教學中之所以強調“必要條件”中的“條件”很重要,是因為在言語的既定文段中根本無需考慮其他條件,文段也根本不會給出其他條件,只考慮這一個必要條件就行了。這樣一來,“只有”很容易被個別言語老師誤讀為“唯一”,而容易這樣誤讀的學生數量則會更多,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學生上邏輯判斷課和言語課時對題目的理解有差別,而且某些老師會對學生說“不要拿邏輯判斷的推理來理解言語,也不要那言語的思維方式來做邏輯判斷”,此語令眾多學員暈頭轉向,關鍵就在于不少言語老師在邏輯判斷方面的基本功不過關,沒有清晰地向學生傳達有效信息。
最可怕的情況是糊涂的學生遇上糊涂的言語老師,那就不堪設想了,學生與老師雙方的信息交流都會變得低效而且訛誤層出!
2008年某事業(yè)單位考試行測科目的言語模塊中有這樣一道題:
中華民族一直以其強烈的責任意識享譽世界,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新的歷史時期,尤其需要______人們的責任意識,這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______,也是時代的呼喚。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增強 要求
B.提高 結果
C.加強 需要
D.提升 途徑
此題第二個空格的備選項D項有“途徑”一詞,而按照題目中提供的語境,“必然途徑”就意味著“必須經過的道路”,但并不意味著“唯一的道路”,老師從第一堂課就這樣對學生說,學生們就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從而準確無誤地理解必要條件的內涵與外延。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目前網絡上各種公考輔導材料劣者如牛毛,優(yōu)者似麟角,絕大部分材料都不能精確、有效的傳達教學內容和知識點信息,諸多不同的說法令學員無所適從。
面對這種亂象,作為言語老師,唯有夯實自身的言語和邏輯判斷基礎,方能實現高質高效的教學,真正實現教學目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