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一:一個重大理論觀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從“基礎性”到“決定性”,一詞之變顯示出市場作用的提升。人民日報社論指出,這是《決定》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發(fā)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這一鮮明思路,體現了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也契合發(fā)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zhàn)略判斷。
亮點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看來,上述提法為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總目標作出了明確定位。“治理體系關乎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和與時俱進,治理能力則是指執(zhí)政黨和政府如何在保持較小成本的同時跟上時代要求�!蓖粲駝P指出,這對新時期執(zhí)政者提出了更為宏大的命題。
亮點三: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fā)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確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tǒng)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專家們認為,把“深水區(qū)”的改革向前推進需要具有權威性、全局性和戰(zhàn)略性的領導機構進行掌握,因此該領導小組將對改革議題進行整體設定和統(tǒng)籌安排,在頂層設計上把握改革的方向和力度。
亮點四: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
全會提出,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fā)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有序。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fā)社會組織活力,創(chuàng)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zhàn)略,確保國家安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關于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思路逐步顯現。
亮點五: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
公報提出,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zhí)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專家指出,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涉及黨的規(guī)章制度問題,要把我們的黨管好,不僅需要規(guī)章制度,而且這個制度還是一個體系,改革勢在必行。
亮點六: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全會提出,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wěn)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fā)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國家開發(fā)銀行研究院副院長曹紅輝說,此處的改革必須和政府職能轉變改革相配套,事權的重新劃分不僅包括一部分上收中央,一部分劃歸地方,還將有一部分交給社會中介組織。我們不能重復過去“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簡單二元管理法,要納入更復雜的規(guī)則,也要相配套。
亮點七: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yè)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xiāng)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zhèn)化健康發(fā)展體制。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說,讓農民擁有更多的財產權,就要有這樣一種嘗試,讓宅基地、農民的自留地、農民的承包地能夠以某種形式在市場上流轉,形成這樣一種收益,能夠保障農民的生活,因為土地是農民的生活和生產資料。
亮點八: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公報指出,要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chuàng)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表示,公報始終貫穿公平正義的理念。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必須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對公平正義的要求,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強化司法公正,使法律成為社會公平正義,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社會事務、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堅強后盾。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