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試中心態(tài)的調(diào)整
(一)、自我調(diào)節(jié)
1.對待自己答案的態(tài)度:要堅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且不追求完美。
2.充滿自信,相信自己是最好的。
(1)自己經(jīng)過培訓,對答題的方法和程序、語言組織方面已比對手有優(yōu)勢。自己感覺困難的題,對手會更困難。只要自己不放棄,就會比對手強。
(2)面試沒有標準答案,考官手中的答案或思路不是唯一的,只要自己的表現(xiàn)和回答得到考官認可就行。
3、要嘗試學習換位思考。讓考生換位思考的意思是將心比心,嘗試站在考官的角度思考問題,去判斷一名考官在面試過程中他最注重的是什么,最為看中考生的是什么。比如說考官所樂于見到的是一名積極樂觀、開放進取的考生,而不是一名戰(zhàn)戰(zhàn)兢兢、顧慮重重、束手束腳的考生。因此考生要做到的是與考官實現(xiàn)良性互動,不要把自己和考官放在對立面去。要理解考官的心態(tài),認識到他雖然此刻能決定自己的成敗,但他不是自己嚴酷的審判者。
(二)、應對尷尬的局面
1、說錯話
說錯話不要放在心上,只要影響不大就接著說下去。千萬不要停下來默不作聲,或吐舌頭,或去糾正前邊的錯誤。如果錯誤較嚴重,可在后面的答題中巧妙地說出正確的觀點,一定不能慌。
2、不懂的問題
如果是專業(yè)題目你實在不會的,那你直接說自己還沒有學習到,不會答。另外要強調(diào)一點自己以后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千萬不要不懂裝懂,胡亂答題,讓考官覺得不誠實。
3、不明白的問題
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可以要求考官重復一次,如果重復了還不明白,那么委婉一點表示自己不大明白從哪個方面來答題,可以態(tài)度誠懇的說“不知道您指的是不是這個…(不要信口開河)……?”
(三)、克服緊張的情緒
緊張并非壞事,不要怕緊張。面試時緊張是正常的,不緊張才不正常。適度的緊張,有利于刺激興奮;當然過度的緊張,也會導致發(fā)揮失常。
緊張無法回避,我們要正視它。緊張的原因有三:一是與個人的切身利益前途命運的關聯(lián)程度,越看重越緊張,關聯(lián)程度與緊張程度成正比。我們的書記、縣長在參加公選廳局級領導面試時緊張;運動員參加重大賽事同樣緊張。不少同學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在人才招聘會上,往往最希望應聘的職位,面試時較緊張,反之,則相反。二是公務員面試考場的氛圍容易讓人緊張。公務員面試比較規(guī)范,有嚴密的程序和操作規(guī)則?紙稣胺绞强脊傧,左右分別是紀檢監(jiān)察和工作員,中間是考生席。當引導員帶考生進入考場,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緊張的氣氛。三是面試題的難易程度和緊張程度成正比,考生臨場發(fā)揮好壞與緊張程度成反比。
有的資料說:怎么消除緊張。消除緊張這種提法不夠科學,我們提如何來緩解緊張,或不過度緊張更現(xiàn)實些;谏鲜鰞牲c認識,那么怎么來緩解緊張呢?建議:
1、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看輕得失。要想到,我的對手可能更緊張。同時,坐姿標準一些,要坐得舒服,身體稍往前傾,進門之前深吸一口氣。評委問完問題后等一兩秒鐘的時間再去應答。留心自己的說話速度,不要說得很快,越快越容易緊張。 實在緊張得不得了,就坦白告訴考官。
2、調(diào)整心態(tài)。公務員考試競爭十分激烈,不僅是知識的比拼,更是心理的較量和意志力的磨練。面試時的心態(tài)特別重要,參加面試前考生會聽到許多這樣的話:樹立信心,不要緊張,放開、放松。用四川的一句話:雄起!這些話很有道理,但往往太有道理的話,不好把握,難操作,說者簡單,做者困難。考生調(diào)整心態(tài)具體講要做到一高一低:士氣上高——我肯定比對手強;目標上低——把成功幾率降低,把一定要上調(diào)整為不一定能上,盡力而為,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參加面試權當鍛煉自我。這樣,就能丟掉包袱,輕松上陣,放開答題。
3、藝高人膽大。要解決不過度緊張最有效、最實在的辦法是充分準備,全面提高面試水平。絕不能有投機心理,找所謂的高手押題,準備越充分成功機率越大。我們經(jīng)常說:天道酬勤。如果擁有8分的水平,面試時緊張可能損失2分,得6分;如果有10分,損失2分,得8分;如果有12分,損失2分,得10分。
4、不追求完美。有的考生在面試時,本來給評委感覺不錯,但在回答某道題時,論述不精彩,感到?jīng)]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真實水平。這時不少考生往往不心甘,追求完美,想彌補,于是暫停思考。比如,我們面試時本來想引用一句平時很熟悉的名言警句,因為緊張,思維一時短路。此時不要追求完美,可用相類似的語言進行表述,沒必要非用那句名言,面試時想彌補,越補起亂、越補越緊張,結果是得不償失。
5、緩和緊張的輔助技巧。有資料介紹:緊張時可作三次深呼吸,是否有效,說法不一,此法是否管用?管多大用?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肚子沒有東西,怎么呼吸也呼不出真知灼見來。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