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結構化面試測評八大要素:
1.綜合分析能力(約占17%)。主要考察應試者對考官所提出的問題(一般是社會熱點問題)能否抓住本質,全面地進行分析,有深度,有獨到見解,且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條理清晰。
2.言語表達能力(約占20%)。主要考察應試者用語言表達的方式將自己的觀點、思想,清晰透徹地闡述出來,并與聽眾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4.應變能力(約占14%)。主要考察應試者在有壓力的情況下,迅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自我情緒控制(約占10%)。主要考察應試者在較強刺激情景中,表情和言語是否自然,在受到有意挑戰(zhàn)甚至有意羞辱的場合能否保持冷靜,在遇到上級批評指責、工作壓力或是個人利益受到沖擊時能否克制、容忍、理智地對待,不致因情緒波動而影響工作,工作是否有耐心、韌勁。
7.求職動機與擬任職位的匹配性(約占7%)。主要考察應試者報考動機是否明確,個人的條件、意愿與所報考的職位是否相一致,回答問題是否誠實、負責。
8.舉止儀表(約占8%)。主要考察應試者的外貌、氣質、衣著舉止、精神狀態(tài)等,看其穿著打扮是否得體,言行舉止是否符合一般禮節(jié),是否有多余的動作。
看著嚇人的八大要素,大部分公務員面試考生心里都在犯嘀咕。什么綜合分析能力、自我情緒控制、應變能力……一項項地對照,許多同學都露怯了。總覺得自己在其中某一、兩項中存在一定缺陷,于是就忐忑不安。
實際上,沒有必要。結構化面試八大要素遠沒有同學們所想的那么抽象、難懂。同學們大可不必懷著敬畏的心態(tài)看待這八大要素,以對待綱領的態(tài)度去深入鉆研。更不要把八大要素拆分成項,用來指導自己的面試備考,因為這樣做,很容易走入兩個重大的誤區(qū):
第一,容易忽視自己的致命缺陷。
姚漢誠老師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曾指出,結構化面試是一個比誰犯錯誤更少的面試,不要求你某方面特別出彩,但是一定不能有某方面存在重大的缺陷。這是因為基層公務員尤其是事務型公務員面臨的工作是方方面面的,瑣碎而龐雜,你不用每一樣都做出頂尖的水平(當然,這和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不沖突),但是不能有某一、兩個方面存在重大行為能力缺陷。譬如,你得能寫講話稿、能合理接待群眾上訪、能組織個一般性的活動、能接待某位上級領導、能調解下兩位同事之間的矛盾……結構化面試,恰恰考究的就是你是否同時具備這些能力。
如果同學們死板地以八大要素作為備考指導,很可能就會下意識地“拆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再結合各項分值,想當然地就會覺得某一兩項可以進行“戰(zhàn)略性”的放棄。譬如,自己平常是個不修邊幅的人,一看,儀表才占8分啊,好,那我把別的做好,理論上還能得92分呢!
實際上呢?一個不修邊幅、不注重舉止儀表的人,題答得再好也沒用。
第二,容易讓考生錯誤地強調彌補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而忽略整體。
考生會認為:我的自我情緒控制能力不行!完了,這兩天我得加緊提高這方面的能力,不能讓這一項能力拖了后腿!
其實不行。
這就是死板鉆研八大要素容易造成的誤區(qū)。必須規(guī)避。
考官在考場上會有自己對于八大要素的“人性化”理解和演繹。這是個比較復雜的心理和行為體系,在本文里不再贅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閱姚漢誠老師的相關研究成果、論文),可以簡單總結為:考官看的是考生整體給人的感覺。他會從感性上對考生形成一個印象:這位考生適合不適合當這個職位。如果他對你整體上有好感,覺得這考生適合這個職位,那么他就會在按照八大要素給考生評分的時候,覺得這位考生每項能力都還行,于是每項都給予一個差不多的分數;反之,如果他從整體上覺得你不適合這個職位,那么他在對照八大要素的時候,會認為你每項都表現不怎么樣。于是,總分自然高不了。這是“暈輪效應”的典型體現。
八大要素非常重要。是公務員結構化面試測評的理論指導,但是它的最大作用是體現在考官打分時,代表了考試的嚴肅性、科學性。對于考生的備考,姚漢誠老師認為指導意義有限?梢宰鳛閰⒖迹且欢ú灰鳛橹笇ё约簜淇嫉暮诵囊罁。
對于考生來說,最現實的面試提高方法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得到系統(tǒng)、專業(yè)的指導,從舉止儀表和答題水平等各方面獲得“整合性”的提高。你各方面都做得不錯,考官就會認為你是個適合職位需要的考生,就會給你各個要素都打上高分。
畢竟,“面試水平”和“面試分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分數上去了,你的目的就達到了。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