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實踐、認識和真理
(一)實踐的本質及其基本形式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為了正確理解認識的基礎和來源,必須首先考察人類的實踐活動。
1.實踐的含義及要素。
實踐是人類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物質活動,這也是實踐的本質。所以,實踐既是人的活動,又是物質性活動。前者體現(xiàn)了主體性原則,后者體現(xiàn)了客觀性原則。實踐的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客體和實踐的手段。
實踐的主體是指從事實踐活動的人。
實踐的客體是指進入實踐領域、為主體活動所指向的客觀事物,是主體活動對象的總和。
實踐的手段則是指實踐主體和客體現(xiàn)實地聯(lián)結起來的各種工具系統(tǒng)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2.實踐的特征和基本形式。
(1)實踐的特征。
第一,客觀現(xiàn)實性。
第二,自覺能動性。
第三,社會歷史性。
(2)實踐的形式。
生產的實踐;處理人與人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驗。
(二)認識的結構與本質
人的認識活動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即認識主體、認識客體和認識工具。
1.認識主體及其特點。
所謂認識的主體,是指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并從事認識活動的人。它有三個特點:
第一,認識主體必須以實踐主體為基礎。
第二,認識結構和精神素質是認識主體的本質規(guī)定。只有具備一定的認識能力并從事一定認識活動的主體才是認識主體。
第三,信息聯(lián)系的范圍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認識主體社會性的突出體現(xiàn)。
2.認識客體及其特點。
所謂認識客體,是指主體認識活動所指向的事物?腕w按照它自身的性質不同,可區(qū)分為自然客體、社會客體和精神客體。認識客體也有三個特點:
第一,認識客體以實踐客體為基礎。實踐的水平和范圍決定著認識的水平和范圍。
第二,在認識活動中接受主體的觀念改造,是認識客體的本質特點。
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窮盡性是認識客體歷史性的客觀依據。就可能性來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都可以成為認識的客體,都能夠為人所認識;而就現(xiàn)實性來說,進入人的認識活動的客體又總是歷史的、有限的,主體對它的認識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無止境的發(fā)展過程。
3.認識中介。
認識中介是把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聯(lián)系和溝通起來的中介系統(tǒng)。
認識中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物質中介。它包括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工具,也包括作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為大腦延伸的思維工具,如各種觀測和實驗儀器、計算器和計算機及其網絡等。二是觀念中介。包括以觀念形態(tài)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維框架,如社會通行的時空觀念、范疇體系、邏輯規(guī)則和思維方式等。三是語言中介。包括自然語言系統(tǒng)和人工語言系統(tǒng),前者諸如各個民族的民族語言、生活中的日常語言等,后者諸如各種計算機語言以及為達到特定目的而人為創(chuàng)造的人工語言。
認識活動是一個認識主體、認識客體、認識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過程。認識主體是首要的能動的;認識客體是客觀制約性要素;而認識工具則是二者的中介,是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發(fā)展的客觀標志,體現(xiàn)著不同時代人們認識活動的不同方式。
4.認識的本質。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表現(xiàn)在:認識活動是一種主體與客體間的反映與被反映關系;認識是摹寫、選擇、建構和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
(三)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1.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實踐是整個人類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第一,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第二,人們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第三,從人類知識的根源來看,人們的一切知識都來源于實踐,實踐出真知。
(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第一,實踐的發(fā)展不斷給認識提供新課題,推動著認識在探索和解決新課題中向前發(fā)展;第二,實踐不斷給人提供大量的有關的經驗材料;第三,實踐的發(fā)展為認識提供了日益完備的物質條件;第四,實踐的發(fā)展不斷促進著認識主體的進化和人類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2.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對實踐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集中地表現(xiàn)為它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認識按其性質有正確和錯誤的區(qū)別。由于認識的性質不同,它的作用也就不同。正確的認識對實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第一,認識可以使人掌握客觀規(guī)律以指導人的活動;第二,認識可以使人的實踐具有計劃性;第三,認識可以調節(jié)人的生活行為;第四,認識可以使經驗上升為理論;可以使人實現(xiàn)對自己的認識。相反,錯誤的認識對實踐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它妨礙人們去積極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如若把錯誤認識變?yōu)樾袆,就會造成實際的危害。
實踐決定認識和認識指導實踐是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主體總是在實踐中認識,又在認識指導下實踐。離開實踐就沒有認識,實踐又總是包含著認識。認識在實踐中產生、發(fā)展和接受檢驗的過程,同時就是它指導實踐、發(fā)揮認識功能的過程。認識和實踐統(tǒng)一的基礎是實踐。正確地認識和把握認識與實踐的關系,是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統(tǒng)一的內在根據。
真題點睛
(單項選擇題)認識之所以能夠不斷發(fā)展,歸根結底是由于()。
A.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不斷發(fā)展B. 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共同作用
C. 社會實踐的需要D. 人們追求知識的強烈欲望
【答案】 C
【解析】 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實踐不僅對社會發(fā)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的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它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不斷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四)認識發(fā)展過程的兩次飛躍
1.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認識的發(fā)展過程,首先是由實踐到認識,即從實踐中產生感性認識,然后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人在實踐中通過感官對事物外部形態(tài)直接的、具體的反映。它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感性認識的特點是直接性和具體性。感性認識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現(xiàn)象、各個片面和外部聯(lián)系。而認識的任務卻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lián)系,這是認識過程中首先遇到的一個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通過思維對事物內部聯(lián)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以及假說和理論等形式。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統(tǒng)一的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它們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質的區(qū)別。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有聯(lián)系的:首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依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其次,在實際的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互相交織、互相滲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滲透著感性的因素。理性認識不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而且要通過感性的認識來說明。感性認識豐富的人與經驗貧乏的人相比,對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樣的。
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割裂開來,在哲學史上表現(xiàn)為唯理論和經驗論。唯理論片面強調理性認識的可靠性,而認為感性認識是靠不住的;經驗論則片面強調感性認識的可靠性,而認為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
2.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由感性認識飛躍到理性認識,是否可靠,能否轉化為現(xiàn)實,理性認識本身無法回答。這是認識過程中遇到的又一個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實現(xiàn)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這是認識過程中更為重要的一次飛躍。
實現(xiàn)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首先,要從實際出發(f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其次,要把關于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認識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
再次,要把理論的正確性和現(xiàn)實的可行性有機結合起來,尋求實現(xiàn)理想客體的具體途徑。
最后,理論必須被群眾掌握,內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3.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認識過程的反復性是指人們對于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要經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因為在認識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從客觀方面看,事物的各個側面及其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從主觀方面看,人的認識能力有一個提高的過程。人的認識受實踐范圍、立場、觀點、方法、思維能力、工作經驗和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
認識發(fā)展的無限性是指對于事物發(fā)展過程的推移來說,人類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無限發(fā)展的,它表現(xiàn)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huán),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推移的永無止境的前進運動。這種認識的無限發(fā)展過程,在形式上是循環(huán)往復,在實質上是前進上升。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的哲學基礎。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認識的主體。認識從實踐中來,主要是從群眾的實踐中來;認識回到實踐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眾的實踐中去。辯證法的“個別—一般—個別”、認識論的“實踐—認識—實踐”、群眾路線的“群眾—領導—群眾”,這三個公式是一致的。
(五)人類認識的辯證發(fā)展規(guī)律
認識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現(xiàn)實性和可能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在認識運動中,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實現(xiàn)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是認識發(fā)展的基本過程和發(fā)展規(guī)律。
人們從一次實踐中獲得的認識是有限的,要想認識一個復雜事物,必須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同時,物質世界處于永恒的運動發(fā)展過程之中,這就決定了人們的實踐和認識必然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和深化的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人類認識的辯證發(fā)展過程和總規(guī)律。
認識的辯證法原理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學基礎。
(六)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1.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不僅在世界觀上是根本對立的,而且在認識論上也是根本對立的。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反映論,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認識路線;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是先驗論,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認識路線。
2.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
在認識論上,存在著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這是由于對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不同回答而產生的。
可知論肯定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主張世界是可知的,人類能夠正確認識外部世界。在哲學史上,大多數(shù)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和一些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都主張可知論。
不可知論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認為世界是不可認識或不可完全認識的。
辯證唯物主義的可知論是科學的認識論。它不僅同不可知論是根本對立的,而且同唯心主義的可知論根本不同,也同舊唯物主義的可知論有本質的區(qū)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強調實踐的重要作用。恩格斯說“對不可知論以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yè)”。
3.堅持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反對直觀的被動的反映論。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都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可知論,但它們有原則上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并作為全部認識論的基礎。
其次,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揭示出認識是一個矛盾的辯證發(fā)展過程。
(七)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中國共產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充分體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主觀與客觀相統(tǒng)一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科學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皬娜罕娭衼,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科學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這個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關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guī)律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
(八)認識的真理性
1.真理和謬誤。
(1)謬誤的含義。
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錯誤反映。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由于主客觀矛盾的存在、客觀事物的錯綜復雜和種種條件的限制,可能使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不一致,因此,任何個人、階級和集團都難以完全避免錯誤。
(2)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
真理和謬誤是認識過程中的一對矛盾,它們是對立統(tǒng)一的。
對立表現(xiàn)在:真理是對客觀事物及其真理的正確反映。謬誤作為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歪曲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原則的區(qū)別,二者的對立在一定范圍內是絕對的。
統(tǒng)一表現(xiàn)在:一是真理與謬誤相比較而存在;二是真理與謬誤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范圍和條件,如果超出這一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是不斷發(fā)展的,真理停止不前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謬誤之所以發(fā)生,往往是由于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條件,因此,只要再回到它原來的適用范圍,謬誤就會轉化為真理。
2.真理的屬性。
(1)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是標志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是真實的道理。
真理是客觀的,因為真理中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并且可以通過客觀的標準——社會實踐來檢驗。由于真理的客觀性,真理也被稱為客觀真理。
堅持真理的客觀性,也就是在真理觀上堅持了唯物主義,就必須在真理問題上批判主觀真理論。多元真理論、實用主義真理觀在真理問題上都是主觀真理論。
(2)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僬胬淼慕^對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真理發(fā)展過程中本性的不變性。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觀和客觀的符合或正確的認識,它同謬誤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因此,在真理的發(fā)展過程中,當新的真理代替了舊的真理時,不能因為真理的發(fā)展就把舊的真理看作是謬誤。主觀和客觀的符合這個本性不會因為真理的發(fā)展而改變,這就是真理的絕對性或不變性。二是指真理內容的完全正確性。對客觀世界完全正確的認識是人類認識的最終奮斗目標,人類認識的任務就是要通過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人類認識的至上性和客觀世界的可知性,也說明了人類能夠趨近絕對真理。
、谡胬淼南鄬π砸灿袃蓪雍x:一是指真理發(fā)展過程中內容的可變性。真理的內容是具體的,是一定條件下特定的主體對特定的對象的正確認識,真理的發(fā)展意味著這些條件、主體和客體的改變,從而真理的具體內容也必然會發(fā)生變化。二是指真理發(fā)展過程中內容的不完全正確性。在真理發(fā)展過程中,原有的真理在反映客觀世界的廣度和深度方面的歷史局限性才能顯露出來,從而表明這些真理內容的正確性是不完全的、近似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
、壅胬淼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相互依存和滲透,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通過相對真理來實現(xiàn);無數(shù)個相對真理構成了絕對真理,相對真理中包含著絕對真理的顆粒;人類的認識過程是由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過程。
、苷胬砑仁墙^對的,又是相對的,這是真理觀上的辯證法。用真理觀上的辯證法看待馬克思主義真理,科學的態(tài)度應當是既堅持又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真理具有絕對性,我們必須堅持它,馬克思主義真理又是相對的,我們應當與時俱進,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哲學發(fā)展史上,關于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但在馬克思主義以前從未得到過正確的解決。唯心主義否認真理的客觀性,認為真理是純粹主觀的東西,因而認為真理的標準是主觀的。舊唯物主義承認真理的客觀性,但由于它們不理解實踐的科學含義和對認識的決定作用,因此不可能徹底地解決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馬克思主義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正確地解決了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
實踐之所以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所決定的。
真理的本性就在于它是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在人的頭腦中的正確反映,是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認識。認識沒有直接現(xiàn)實性,自身不能證明自身?陀^實際本身不能回答主觀認識是否同自身相符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