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2010年第11期
人才工作需要科學的人才理念
最近,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對人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興旺發(fā)達,關鍵在人才。誰擁有了人才優(yōu)勢,誰就擁有了競爭優(yōu)勢。各級領導干部在重視人才工作的同時,也需要樹立科學的人才理念。
人才工作千頭萬緒,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知人善任。知人善任是領導者政治智慧與領導才能的重要體現(xiàn)。人事工作,從本質(zhì)上講是用人治事,用合適的人,做正確的事。
我們常說,人才難得。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之所以難得,不是因為沒有,而是因為凡眼不識、世俗不容。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不簡單認同既成的事實,不拘泥于固定的想法,具有求異思維和批判精神。他們敢于打破常規(guī),挑戰(zhàn)權威,不按常理行事,不按規(guī)矩出牌,“擾亂”了現(xiàn)有的秩序,因而不易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常常被現(xiàn)有秩序的維護者認為是危險人物,加以攻擊和扼殺。從古至今,那些改革創(chuàng)新人才常常遭受很多誤解和冤屈,大多緣于此因。
古人講:“有高山者必有深谷,有奇才者必有怪癖!蹦切┙艹鋈瞬懦3L亓ⅹ毿校哂絮r明的個性、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某種反叛精神。他們自信、自尊、清高、固執(zhí),甚至有些古怪,我行我素而不在意別人說什么。一個人越是把聰明智慧集中在某一方面,其他方面就越是平常甚至笨拙。他們這種不合時宜的舉動,常常遭到世俗力量的冷遇、白眼和孤立。
正因為杰出人才難得,因此作為一個高明的領導者,更應當細心地發(fā)掘,大膽地起用,加倍地呵護。識才需要智慧,用人需要膽略,護才需要勇氣,有時需要付出代價。大規(guī)模選拔人才必須依照制度進行,但“制度選人”不能代替“伯樂相馬”。現(xiàn)在通行的標準化的選人方法,只能選出一般性的優(yōu)秀人才,而那些特殊性的杰出人才則很難被選拔出來,甚至會被當作“不合格產(chǎn)品”加以淘汰。只有領導者獨具匠心和慧眼,才能將他們挑選出來。一個開明的社會,不但要為大批常規(guī)性優(yōu)秀人才開辟寬闊的通道,而且要為少數(shù)與眾不同的特殊人才,如天才、奇才、偏才、怪才留有發(fā)展的空間。
人才是人不是神,任何人都是優(yōu)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的集合體,一個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往往在一條直線上,優(yōu)點的延長線就是他的缺點。比如一個勤于學習、善于思考、有獨立見解的人往往固執(zhí);一個處事果斷、勇于負責、很有魄力的人有時失之魯莽等等。人才的與眾不同不在于他沒有缺點,而在于他具有常人所沒有的優(yōu)點和特長。
對待人才,不僅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揮他們的長處,而且要正確對待他們的短處,在處理人才長處和短處的關系上,應當遵循以下三項基本原則:
第一,就培養(yǎng)人才而言,應當揚長補短。既要發(fā)揚和發(fā)展他們的長處,又要彌補他們的缺失和不足。一個人才總是長處越多、短處越少、素質(zhì)越全面越好。
第二,就使用人才而言,應當揚長避短。用人之道千條萬條,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每個人最大的成長空間在其最強的優(yōu)勢領域。一個人才的奇跡都是在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和最能發(fā)揮自己優(yōu)勢的領域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使用人才應當校短量長,唯器是適,用其所長,各得其宜。大才大用,中才中用,小才小用。
第三,就保護人才而言,應當揚長容短,必要時敢于護短。古人講:“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特別是一些初出茅廬、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才,他們有棱有角,敢想敢干,“初生牛犢不怕虎”,有時處事毛躁,難免“灑湯漏水”,說話也會得罪人。作為領導者,對成長中的年輕人才應當多一點偏愛,多一點袒護,多做一些補臺的事情,使他們逐漸成熟起來、強壯起來。
人才是一個多樣化的群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領軍人物,都能產(chǎn)生優(yōu)秀人才。比如辦好一所大學,需要從事教學、科研、后勤保障等各方面的人才,缺了哪一部分人都不行。毛澤東曾說過,學校的問題,主要是校長和教員問題。他又講過,大師傅也不好惹。民以食為天,如果學校的食堂辦不好,那會每天每刻影響著師生員工的情緒,學校就不得安寧。
人才還有著層次性的特點,層層遞進,錯落有致。每個層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每個層面的人才都有上下優(yōu)劣之分,很難用同一把尺子來衡量、比如優(yōu)秀的博士生導師是人才,優(yōu)秀的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同樣是人才。
鑒于人才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因此在選拔人才上必須尊重特點,承認差別,各取所長,各得其所,絕不能用一個模子去套所有的人。總之,對待人才我們應當有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網(wǎng)羅眾家,博采眾長,努力促成一種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生動局面。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