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氣虛、心陽虛
心氣虛主要是指心的功能不足;心陽虛則除見心氣虛的證候外,又見畏寒肢冷等。
主證:心慌、氣短,活動時加重,舌淡、苔白、脈細無力或結(jié)代。兼見自汗、倦怠無力、面色蒼白、喜出長氣等則為心氣虛;若兼見形寒肢冷的則為心陽虛;若兼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神志不清、脈微欲絕的則為心陽虛脫?梢娪谀承┬牧λソ、心律不齊、休克、神經(jīng)官能癥、年老久病等。
分析:心氣不足、鼓動無力,故見心慌、氣短、脈細無力或結(jié)代等;心氣不足,陽氣不能固表,故見自汗;心陽不振,陽氣不能外達,故見形寒肢冷,面色蒼白等;心陽虛脫,心液隨陽外溢,故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等。
治法:補心氣,溫心陽
方藥:參附湯加減
熟附子 干姜 桂枝(溫心陽);黨參 遠志 炙甘草(補心氣)。
(二)心陰虛、心血虛
血為陰津的一部分,血虛主要見血不養(yǎng)心和血不充脈的證候,心陰虛則又可見熱象。
主證:心悸,健忘,心煩,失眠多夢。若兼見頭暈、面色萎黃或蒼白、唇舌色淡、脈細弱者為心血虛;若兼見低熱、五心煩熱、盜汗、口咽干燥或口舌生瘡、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者為心陰虛?梢娪谀承┥窠(jīng)官能癥、貧血、津液喪失等。
分析:心藏神,心的陰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心神不寧,故見心悸、易驚、健忘、失眠多夢等;血虛不榮于面,故見面色萎黃或蒼白、唇舌色淡;血虛不能充盈于脈,故脈細弱;心陰不足則心火偏亢,故見心煩、低熱、口舌生瘡、口燥咽干、五心煩熱、脈細數(shù)等;汗為心液,陰虛火旺,逼津外泄,故盜汗。
治法:滋陰,養(yǎng)血,安神
方藥:補心丹加減
北沙參 玄參 生地 麥冬 五味子(滋陰);黨參 當(dāng)歸大棗(養(yǎng)血益氣);柏子仁 茯神(安神)。
血虛可加熟地、黃精;低燒加銀柴胡、地骨皮。
(三)心火上炎
主證:舌尖紅、口舌粘膜糜爛或潰瘍,口渴、唇裂,或見心悸、心中煩熱、小便黃赤或排尿灼痛,舌黃、脈數(shù)?梢娪谀承┥嘌住(fù)發(fā)性口腔炎、泌尿系感染、體液消耗過多等。
分析:心開竅于舌,心火上炎,故見舌紅糜爛或潰瘍;心火擾亂心神,故見心悸、心中煩熱;熱灼津液,則見口渴、唇裂、尿黃、苔黃、脈數(shù)等。 ‘
治法:瀉心火,滋心陰
方藥:導(dǎo)赤散加減
黃連 淡竹葉 木通 蓮子心 生甘草(瀉心火);生地 麥冬白茅根(滋心陰)。
相關(guān)推薦:備考2010年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婦科學(xué)方劑精編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