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訪短片揭短亮丑、市民“考官”毫不客氣地逼問、“應考”干部臉上直冒汗珠,這富有沖擊力的一幕幕,通過直播鏡頭傳到千家萬戶,搭建起一個百姓參與、官民互動的考場。
通過電視傳媒打開大門吸引公眾參與,又通過考評百姓意見大的問題提升關注度,這樣的考試頗有創(chuàng)意。
然而,熱鬧之中也有隱憂。有人擔心,時間一長,觀眾審美疲勞了,干部學會應對技巧了,電視問政還能問出真問題嗎?有人疑慮,干部在節(jié)目現場斬釘截鐵,出了電視考場能不能一條條落實?還有人質疑,為什么非得上電視才能解決,平時干什么去了?
種種疑問,說明電視問政雖然是一劑猛藥,但改作風、抓實干的治本良方還有待繼續(xù)探索。高收視率、社會熱議的“眼球效應”之下,雖然給干部造成了不小壓力,但節(jié)目播出總有時間和頻次的限制,面對復雜而漫長的現實工作,輿論壓力難以持久,電視問政不可能包打天下。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只是臺上流汗、臺下逍遙,那么電視問政難免成為一場政治秀,火爆背后加劇著“不曝光不干事、一曝光就解決”的路徑依賴,老百姓就會越問越生氣、越問越失望。電視問政的煩惱,在網絡回應、領導接訪等方面同樣存在。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jiān)督體系,讓人民監(jiān)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電視問政之所以受人歡迎,就在于拓寬參與渠道、創(chuàng)新監(jiān)督方式,讓老百姓的知情權、監(jiān)督權有了實現的平臺。但是,監(jiān)督不是一陣風,陽光更需要時時普照,如何走出短期的眼球效應,讓倒逼壓力可持續(xù),檢驗著制度設計的科學性。
創(chuàng)新監(jiān)督才能刷新政風。問題的關鍵,在于把民意鍛造成一種剛性力量。電視問政的重要取向,就是不再自說自話、自我評價,而是把群眾感受、人民滿意作為檢驗標準,讓老百姓來打分。加強群眾監(jiān)督,既要提供更多渠道,也要確保老百姓說話有分量。
這次溫州的電視問政,大膽地把“考分”與末位淘汰掛鉤,直接影響烏紗帽,讓一些干部備感壓力。循此思路,如果進一步完善群眾監(jiān)督、社會評價機制,讓民意在工作評比、政績考核、干部升遷等方面取得更大權重,將會從根本上推動干部“目光向下”,更主動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