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年中西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內科學精講匯總
慢性胃炎
西 醫(yī):
一、西醫(yī)病因病理
(一)病因與發(fā)病機制
1.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2.理化因素:飲酒/飲食不當;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破壞胃黏膜屏障。
3.免疫因素:是慢性胃體炎的主要原因。
4.其他:十二指腸液反流,慢性右心衰竭等導致黏膜損傷。
(二)病理:炎癥、萎縮和化生。
二、臨床表現
多數病人常無任何癥狀,部分病人表現為上腹脹滿、隱痛,噯氣,反酸,食欲不佳等消化不良癥狀,進食后加重。胃黏膜糜爛時可出現消化道出血?砂橛邢荨⒇氀。
體征多不明顯,可有上腹部壓痛。
三、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1.HP檢查
2.胃液分析:①淺表性胃炎者胃酸分泌不受影響(正;蛟龈);
、谖s性胃炎:A型胃炎則降低,嚴重者無胃酸;B型胃炎胃酸水平正;蚪档。
3.血清學檢查:A型胃炎血清胃泌素水平明顯升高,壁細胞抗體呈陽性,內因子抗體陽性率低于壁細胞抗體;
B型胃炎胃泌素水平常降低。
4.胃鏡及組織學檢查 是慢性胃炎診斷的最可靠方法。
①淺表性胃炎:胃鏡下表現為黏膜充血,色澤較紅,邊緣模糊,多為局限性,水腫與充血區(qū)共存,形成紅白相間征象,黏膜粗糙不平,有出血點,可有小的糜爛。
②萎縮性胃炎:則見黏膜失去正常顏色,呈淡紅、灰色,呈彌散性,黏膜變薄,皺襞變細平坦,黏膜血管暴露,有上皮細胞增生或明顯的腸化生。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慢性胃炎的診斷主要依賴于胃鏡和病理組織學檢查。
(二)鑒別診斷
1.消化性潰瘍 :一般表現為發(fā)作性上腹疼痛,有周期性和節(jié)律性。X線鋇餐可發(fā)現潰瘍龕影或其間接征象。胃鏡檢查可見黏膜潰瘍。
2.慢性膽囊炎: 表現反復發(fā)作右上腹隱痛,進食油脂食物常加重。B超可見膽囊炎性改變。
3.功能性消化不良 表現多樣,可有上腹脹滿,疼痛,食欲不佳等,胃鏡檢查無明顯胃黏膜病變或輕度炎癥。
4.胃神經癥多見于年輕婦女,常伴有神經官能癥的全身癥狀。上腹脹痛的癥狀用一般對癥藥物多不能緩解,予以心理治療或服用鎮(zhèn)靜劑有時可獲療效。胃鏡檢查多無陽性發(fā)現。
五、西醫(yī)治療
1.一般治療 戒除煙酒,注意飲食,少吃刺激性食物。
2.減輕和消除損傷因子
(1)H.pylori治療:根除Hp是治療本病和防止復發(fā)的關鍵。
(2)制酸劑: H2受體拮抗剎/質子泵抑制劑,適用于有黏膜糜爛或以燒心、反酸為主要表現者。
(3)其他 :存在膽汁反流者,可選用胃動力劑。
3.增強胃黏膜防御 增強胃黏膜保護對胃炎治療也相當重要。
4.對癥處理
中 醫(yī):
本病歸屬于中醫(yī)學胃痛/痞滿/嘈雜等范疇。
一、中醫(yī)病因病機
慢性胃炎的病因以飲食、情志所傷、脾胃虛弱多見。病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
二、中醫(yī)辨證
1.脾胃虛弱證
證候:胃脘隱痛,喜溫喜按,食后脹滿痞悶,納差,便溏,神疲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健脾益氣,溫中和胃。
方藥:四君子湯加減。
2.胃陰不足證
證候:胃脘隱痛、嘈雜,口干咽燥,五心煩熱,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
治法:養(yǎng)陰益胃,和中止痛。
方藥:益胃湯加減。
3.肝胃不和證
證候:胃脘脹痛或痛竄兩脅,每因情志不舒而病情加重,得噯氣或矢氣后稍緩,噯氣頻作,泛酸嘈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4.脾胃濕熱證
證候:胃脘灼熱脹痛,嘈雜,脘腹痞悶,口干口苦,渴不欲飲,身重肢倦,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
治法:清利濕熱,醒脾化濁。
方藥:三仁湯加減。
5.胃絡瘀血證
證候:胃脘疼痛如針刺,痛有定處,拒按,入夜尤甚,或有便血,舌暗紅或紫暗,脈弦澀。
治法:化瘀通絡,和胃止痛。
方藥: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
【習題】
治療慢性胃炎胃陰不足證應首選
A.柴胡疏肝散加減
B.四君子湯加減
C.三仁湯加減
D.益胃湯加減
E.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
『正確答案』D
相關推薦:
2014年中西醫(yī)結合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輔導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