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jié) 概述 |
第 2 頁:第二節(jié) 急性炎癥 |
第 3 頁:第三節(jié) 慢性炎癥 |
>>> 2017年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病理學》復習筆記匯總
第三章 炎癥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 炎癥的概念
炎癥:具有血管系統的活體組織對各種損傷因子的刺激所發(fā)生以防御反應為主的基本病理過程。
·并非所有活體動物都能發(fā)生炎癥反應
·炎癥是損傷、抗損傷和修復三位一體的綜合過程。
二、炎癥的原因——1物理性因子 2化學性因子 3生物性因子 4壞死組織 5變態(tài)反應 6異物
三、炎癥的基本病理變化——(變質、滲出、增生)
·病變的早期以變質或滲出為主,后期以增生為主。
1.變質:炎癥局部組織發(fā)生的變性和壞死。
2.滲出:炎癥局部組織血管內的液體成分、纖維素等蛋白質和各種炎細胞經血管壁進入到血管外
組織、體腔、體表、粘膜表面的過程。
·滲出是炎癥最具特征性的變化,也是炎癥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3.增生:間質細胞、實質細胞在炎癥時會增生,與細胞生長因子有關。
·增生主要在炎癥后期或慢性炎癥表現最明顯。
·炎癥增生具有限制炎癥擴散和修復損傷組織的作用。
四、炎癥的局部與全身反應
1.局部表現 紅:局部充血,最初動脈性充血,鮮紅(氧合血紅蛋白多)以后血流變慢淤血暗紅色(脫氧血紅蛋白多)。
腫:局部腫脹,充血和炎性滲出物。
熱:動脈性充血,血流量多,流速快,代謝增強,產熱增多。
痛:滲出物壓迫神經末梢(如指頭炎),炎癥介質刺激神經末梢(PG緩激肽)。
功能障礙:實質細胞變性壞死,滲出物壓迫阻塞,痛本身也影響功能。
2.全身反應——發(fā)熱、末梢血白細胞數目改變、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寒戰(zhàn)、厭食。
(1)發(fā)熱:外源性和內源性致熱原共同作用的結果
1) 外源性致熱原:
2內源性致熱原:主要由白細胞產生的IL-1和TNF。能作用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在局部產生PGE2引起發(fā)熱。
·一定程度發(fā)熱對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好處,不可一發(fā)熱就退燒。
(2)末梢血白細胞計數升高、核左移。
機理:①骨髓中動員出來的白細胞進入血循環(huán)。
、诩浯碳ひ蜃(CSF,主要來自淋巴細胞、巨噬C)能促骨髓造血前體細胞增殖。IL-1,TNF能促進CSF產生。
·反映機體的抵抗力和感染的嚴重程度。
·增多的白細胞,種類與病原體有關。
(3)血沉加快:Rbc沉降速度加快。
因為Rbc在血漿中懸浮穩(wěn)定性↓—紅細胞出現凹面相貼(疊連現象)—與血漿接觸外表面↓↓與血漿摩擦力↓—沉降的快。
執(zhí)業(yè)醫(yī)師萬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考試吧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
相關推薦:
2017年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病理學》精選試題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