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急性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高凝期應及時應用肝素。
52.少尿期初期禁食蛋白質(zhì)3天,熱量供應以糖為主。3~4天以后采用低蛋白、高糖、多種維生素飲食。
53.急性腎衰少尿期病人尤其出現(xiàn)高鉀血癥,可以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頭痛、頭暈,軟癱,心律不齊,心動過緩,腹脹等。
54.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胸部X線片呈現(xiàn)斑點狀,片狀陰影是在進展期。
55.DIC病人最早的臨床表現(xiàn)是取血時血液不易抽出,血易凝固。
56.ARF少尿無尿期是最危險的階段。成人24小時總尿量少于400ml甚至不足lOOml,可出現(xiàn)三高(高鉀、高鎂、高磷)、三低(低鈉、低氯、低鈣)、三中毒(水中毒、代謝性酸中毒、氮質(zhì)血癥尿毒癥)和出血傾向,其中高鉀血癥是最主要和最危險的并發(fā)癥,是早期死亡的常見原因。
57.肝素過量時,病人出現(xiàn)大出血,應及時給予魚精蛋白拮抗肝素作用。
58.高鉀血癥、酸中毒、水中毒是腎衰竭少尿期的主要致死原因。
59.急性腎衰少尿期的補液原則為“量出為人,寧少勿多”。
60.少尿期病人應限制鹽、鉀、蛋白攝入,也不易進高脂食物。
61.全麻術后尚未清醒時應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
62.開顱手術后應采取的體位是頭高斜坡位。
63.硬膜外麻醉術后需要去枕平臥4~6小時。
64.全麻術后未清醒時,因舌后墜,病人可出現(xiàn)鼾聲。
65.硬膜外麻醉最嚴重的并發(fā)癥是全脊髓麻醉。
66.腰麻后病人的臥位是去枕平臥位,以防止出現(xiàn)頭痛。
67.全麻病人未清醒前應取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的體位。
68.全身麻醉病人完全清醒的標志是能準確回答問題。
69.腰麻下行闌尾切除術術后發(fā)生尿潴留,其主要原因是麻醉反應。
70.局麻藥毒性反應可能的因素包括一次用藥超過最大安全劑量;藥液濃度過高;局麻藥勿注入血管內(nèi);作用部位血管豐富而藥物吸收過快;病人體質(zhì)衰弱,對局麻藥耐受性差。
71.術前做皮膚過敏試驗的目的是避免麻醉藥的過敏反應。
72.高血壓、發(fā)熱和心臟病病人行局部麻醉時,麻醉藥中不宜加入腎上腺素,指或趾末端手術時也不宜加人腎上腺素。
73.麻醉前應用抗膽堿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減少呼吸道分泌物。
74.鎮(zhèn)靜催眠藥有鎮(zhèn)靜、催眠、抗焦慮、抗驚厥及中樞性肌松弛的作用,可預防局麻藥的毒性反應。
75.搶救心跳、呼吸驟停時,腦復蘇的主要措施是脫水、降溫。
76.除顫是治療心室纖顫的有效方法。
77.腦復蘇中首選的脫水劑為20%甘露醇,主要作用是脫水和利尿,防止腦水腫。
78.腎上腺素能增強心傳導系統(tǒng)的自律性和心臟收縮力,提高血壓,并能使心室纖顫由細顫轉(zhuǎn)為粗顴,使除顫器效果更好。
79.口對口人工呼吸吹氣頻率為每分鐘l0~12次。
80.初期復蘇時首要的關鍵是保持呼吸道通暢。
81.心臟復蘇藥主要的給藥途徑是靜脈輸注。
82.患者意識突然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沒有呼吸動作三點即可診斷為心跳、呼吸驟停。
83.口對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氣要見胸廓有明顯的起伏才表示有效。
84.心臟復蘇按壓的部位是胸骨下段。
85.心臟復蘇時,使按壓部位下陷4~5cm。
86.對小兒行胸外心臟按壓的部位是胸骨中段。
87.心跳、呼吸驟停后尤其注意監(jiān)測心、肺、腦功能。
88.中心靜脈壓正常值是5~12cmH20。
89.黃疸指數(shù)是肝功能監(jiān)測指標,中心靜脈壓是心功能的監(jiān)測指標,凝血酶原時間和3P試驗是監(jiān)測凝血功能的指標,血尿素氮是反映腎功能的指標。
90.平均肺動脈壓升高見于肺血流增多、肺血管阻力升高、二尖瓣狹窄、左心功能不全;降低可見于肺動脈瓣狹窄。
91.面部“危險三角區(qū)”的癤和唇癰有引起化膿性海綿狀靜脈竇炎的危險。
92.口底、頜下和頸部等特殊部位的急性蜂窩織炎可致咽喉腫脹,引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應注意觀察呼吸,盡早切開減壓。
93.軟組織化膿感染中有接觸性傳染的是丹毒。
94.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時膿液稠厚、黃色、無臭味、易局限,是膿腫時最常見的致病菌。
95.大腸桿菌感染時膿液稠厚,有典型糞臭味。
96.鏈球菌感染時膿液淡紅色,量多而稀薄,易97.綠膿桿菌感染時膿液淡綠色,有特殊的甜腥臭味。
98.變形桿菌感染時膿液有特殊臭味。
99.膿姐癥血細菌培養(yǎng)取血應在寒戰(zhàn)高熱時。
100.厭氧菌感染傷口換藥應選用3%過氧化氫溶液。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