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防止兩極分化,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把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更多地歸結為工人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資本家則被看成是沒有參與勞動,完全是不勞而獲。今天我們逐步認識到管理也是一種勞動,因此勞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最基本的當然是體力勞動。但除此之外,策劃、管理、組織等活動也創(chuàng)造價值,不能簡單地認為只有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才創(chuàng)造價值。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深化對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具有較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應通過深化對馬克思的關于“管理勞動”和“服務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思想的認識,深化對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1.當代勞動的內容、形式和結構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①現代產業(yè)結構和就業(yè)結構的變化,使得服務型勞動種類增加,比率上升;
�、诳萍夹蛣趧釉诮洕l(fā)展中發(fā)揮著重大作用;
③管理型勞動在經濟運行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提高;
④以上分析表明,隨著分工和社會生產的發(fā)展,“總體勞動”和“總體工人”的范圍也在擴大。這表現在:一方面,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種類在增加,從直接生產勞動到間接生產勞動;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領域在增加,從物質生產領域向非物質生產領域拓展。
2.二戰(zhàn)以后,資本主義生產中的自動化程度加強。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自動化只是意味著剩余價值生產所使用的生產工具更加先進了,不論是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還是“無人工廠”,它們本質上依然是物化勞動或不變資本的實物形式。它們參加商品生產時,只是把原有的價值轉移到商品中去,而不創(chuàng)造新價值,更不能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在生產自動化條件下,直接從事生產勞動的工人相對減少,而從事科研、設計、技術和管理勞動的人員日益增加,“總體工人”中的腦力勞動的比重不斷增大,勞動的復雜程度和強度日益提高,從而成為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勞動會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和剩余價值。因此,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自動化是資本家獲取超額剩余價值的手段,而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仍然是這種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
3.財富的物質內容由使用價值構成,而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的創(chuàng)造以財富的生產為前提。一切生產價值的勞動必然創(chuàng)造財富。但生產使用價值即財富的勞動,并不必然產生價值。在一切自然經濟中的勞動,都生產財富,但不形成價值。財富同人類社會并存,是一個永恒的范疇;而價值則是商品經濟的范疇,是一個歷史的范疇。
在商品經濟中,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統(tǒng)一的。生產價值必須首先生產使用價值,因而生產使用價值的條件也是生產價值的條件。沒有物質條件,就生產不出使用價值,也生產不出價值。因此,一切生產要素也是生產價值的必備要素。但不能把生產財富的必要條件同形成財富的源泉等同起來,更不能把生產價值的物質條件同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混同起來。財富是由所有生產要素共同創(chuàng)造的。在財富生產中,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等是不可或缺的。馬克思肯定各種生產要素在財富生產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說:“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惟一源泉�!闭裢づ涞谒f:“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必敻皇怯筛鞣N生產要素共同生產的,這就為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參與財富分配提供了經濟依據。
價值則不同,價值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抽象勞動是形成價值的實體。價值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的,勞動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唯一源泉。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也就是說物質要素僅僅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物質條件,它不創(chuàng)造任何價值原子。所以,不能把價值創(chuàng)造與財富生產混為一談。
4.(1)價值創(chuàng)造與價值分配是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范疇。價值創(chuàng)造屬于生產領域的問題,而價值分配則是屬于分配領域的問題。價值創(chuàng)造是價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礎,價值創(chuàng)造總額等于價值分配的總額,沒有價值創(chuàng)造也就沒有價值分配。
(2)價值分配又不僅僅取決于價值創(chuàng)造,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價值分配首先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的,財產制度是價值分配的前提,價值分配采用的是以財產所有權為基礎的多種分配方式。勞動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源泉,但價值分配采用的則是以財產所有權為基礎的多種分配方式。在雇傭勞動關系中,產品最終歸資本家所有。工人獲得工資形式的價值分配,也是根據其勞動力所有權決定的。有什么樣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樣的分配關系。
(3)價值創(chuàng)造的唯一決定因素是勞動,價值分配決定了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分配制度是在按勞分配為主體的條件下,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
5.(1)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承認和允許人們在收入差距方面存在差別,并且在一定時期內具有收入差距擴大的客觀必然性。主要原因是:
①因為勞動者的個人稟賦和家庭負擔的不同,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必然產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趯嵭卸喾N所有制經濟和多種分配方式,擁有不同生產要素的不同社會成員也必然會產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郯l(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價值規(guī)律和競爭的作用下優(yōu)勝劣汰,使具有不同競爭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現差距,甚至市場有導致兩極分化的天然傾向。
�、艹青l(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以及不同經濟領域和部門之間客觀上存在的差距,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后三個方面不僅是產生收入差距的經濟條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時期內導致收入差距的擴大。
�、莘峙渲贫炔唤∪�,改革不徹底,分配秩序混亂,權錢交易、以公謀私等是導致貧富差距過大和人民群眾不滿的直接原因。
(2)為了解決貧富差距過分懸殊的問題,應該正確處理哪些關系?
�、佟跋雀弧迸c“共富”的關系。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先富為共富服務,由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實現共富的現實之路,體現「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和本質要求。
②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十七大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的主要價值目標和本質要求。
③既要解決貧富差距過分懸殊的問題,也要反對平均主義,通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解決收入差距過分擴大的問題,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收入差距盡可能控制在合理和適度的范圍內。
(3)公平和效率的相互關系。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方針是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允許和鼓勵“先富”。黨的十四大以來,相繼提出了兼顧公平和公平與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在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黨的十七大又進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公平問題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會公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堅持效率和公平有機結合才能更好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應該也能夠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問題。
(4)解決貧富差距過分懸殊的政策措施。
規(guī)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過完善分配政策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適度的范圍內。為此,一方面要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jié),打破經營壟斷,創(chuàng)造社會公平,健全社會保障;另一方面必須取締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隊伍,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和經濟繁榮的成果,促進共同富裕。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tài)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jié)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