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網(wǎng)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jīng)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diào)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shù)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yè)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考研網(wǎng)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jīng)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diào)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shù)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yè)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第二個問題我想講一下主觀題,我們考研政治都是主觀題和選擇題,哲學也是分主觀題和選擇題兩大部分,主觀題最少十分,哲學最少是15、16分的分數(shù),主觀這部分我們今天進行一下分析。
主觀題的特點同學注意一下,首先要回顧一下2000年以來的哲學考題,大家大概回顧一下就可以分析出來了,2000年以來等于8年了,哲學考了哪些題,每種題是什么性質(zhì),我們大概的回顧一下,2000年那個時候哲學還有辨析題,而且還分文科理科,一年哲學是兩到三到題,2000年哲學辨析題是兩道,一道是說什么,說在人文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謀事的時候主要靠人的主觀努力,完全依靠天命,不管對和錯。這道題是唯物史觀。
這道題包含兩個觀念,一個是謀事在人是正確的,成事在天是錯誤的。第二道題,是理科考的,凡是親眼所見的都是對可觀事實的真實反映,首先要明確一下,考的是認識論,性質(zhì)上要概括一下,第二道題考的是認識論,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guān)系;第三道題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矛盾學說,分析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及消極現(xiàn)象,首先明確這是考什么,考的是辯證法,而且這是考辯證法的矛盾學說;2000年的第四道題,唯物史觀分析1981年對所有制作出的重大修改。
2001年呢,辨析題是一道,他文理課都出了一個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之間的網(wǎng)絡(luò)關(guān)系將成為最基本的社會關(guān)系,那么首先明確,這個概念考的是唯物史觀,還有一道題,從丁肇中的科學研究實踐當中分析認識論上發(fā)現(xiàn)真理、發(fā)展真理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2002年三道題,辨析題兩道,分析題一道,第一道:沒有理性指導,眼睛是感性?颊J識論,強調(diào)理性忽略感性。第二道題,那一年出的題是很精致的,應該說是2000年最好的一道題,一個圖左邊是一個鳥,右邊是一個兔子嘴,這個題還是考認識論,認識的主體性,同樣一張圖,張三李四的認識是不一樣的。第三道題靠水資源危機。這個屬于唯物史觀的內(nèi)容。
2003年出的兩道題,第一個考的是要消滅一個國家就要先消滅他的文化。第二道題考九方高相馬。03年用矛盾不平衡原理分析南北關(guān)系,這是什么?考的辯證法,03年是均衡的,一道題是唯物史觀,一道題是認識論。
2004年出的是兩道題,一道題是考的一袋木頭放在那里,五個人看著不動,鋸成五段跑了,畫了一個漫畫,這道題考什么,整體和部分,考系統(tǒng)論的整體和部分,系統(tǒng)論的整體部分屬于辯證法。第二道題考聞一多講課的時候問同學二加五等于幾。數(shù)學家等于7、藝術(shù)家可以等于一萬。第二個題還是考認識論,就是理性認識和非理性認識的辨證關(guān)系。
2005年開始也是兩道題,就是考認識論當中的價值觀問題。05年第二道題考的是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人和自然的辯證關(guān)系仍然屬于唯物史觀。
06年開始就沒有辨析題了,06年我們的哲學考的兩道題,一道哲學本身考的重點題,就是石頭獅子是上游找還是下游找,這個是考的真理相對性,也就是說還是考的認識論。老和尚主張到下游找是錯誤的,守河堤的老兵主張到上游找是正確的。
06年第二道題考的是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考可持續(xù)發(fā)展,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考可持續(xù)發(fā)展,仍然屬于唯物史觀的內(nèi)容。
去年考的人陳方武,考的是什么概念,就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guān)系,還是認識論的范疇。而且得分點主要是兩個,一個是說明丁寧對陳方武的認識原來為什么錯了,后來為什么正確了,也是包括正確和認識兩個方面,正確的方法和錯誤的方法兩個方面。
07年哲學第二道題,也是考當代世經(jīng)的,由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世界文明多樣性。
研究生入學考試歷年真題匯總表
2000 |
|||||||||||||
專業(yè)課 |
|
更多試題請訪問:考試吧考研欄目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nèi)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