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學習動機的分類。
根據(jù)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動機劃分成不同的類型。
(1)根據(jù)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可將動機劃分為高尚的動機與低級的動機。高尚的學習動機的核心是利他主義,低級的學習動機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學習動機只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2)根據(jù)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的關系,可將其劃分為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近景的直接性動機是與學習活動直接相連的,遠景的間接性動機是與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人的前途相連的。
(3)根據(jù)學習動機在學習活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可將其劃分為主導性動機和輔助性動機。主導性動機是在某一時期起主要作用和處于主導地位的學習動機;輔助性動機是在某一時期處于次要地位和作用較小的學習動機。
(4)根據(jù)學習動機的動力可將其劃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外部動機是指個體由外部誘因引起的動機。
2.簡述奧蘇貝爾所指出的學校情景中成就動機的幾種內驅力。
(1)奧蘇貝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
(2)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識、系統(tǒng)地闡述并解決問題的需要,它以求知作為目標,從知識的獲得中得到滿足,是學習的內部動機。
(3)自我提高內驅力是指個體由自己的學業(yè)成就而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4)附屬內驅力是指個體為了獲得長者(如教師、家長等)的贊許和同伴的接納而表現(xiàn)出來的把工作、學習搞好的一種需要。自我提高和附屬的內驅力都不直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是一種間接的學習需要,屬于外部動機。
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在動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變,通常是隨著年齡、性別、個性特征、社會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在兒童早期,附屬內驅力最為突出。到了兒童后期和少年期,贏得同伴的贊許就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動機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
3.簡評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
(1)阿特金森是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2)他把個體的成就動機分成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獲取成就,所以他們會選擇既存在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夠挑戰(zhàn)性的中等難度的任務;當他們面對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穩(wěn)操勝券的任務時,動機水平反而會下降。相反,避免失敗者則傾向于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因為選擇容易的任務可以保證成功,使自己免遭失敗;而選擇極其困難的任務。即使失敗,也可以找到適當?shù)慕杩,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諒,從而減少失敗感。
(3)在教育實踐中,對力求成功者,應通過給予新穎且有一定難度的任務、安排競爭的情境、嚴格評定分數(shù)等方式來激起其學習動機;而對于避免失敗者,則要安排少競爭或爭性不強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則要及時表揚給予強化,評定分數(shù)時要求稍稍放寬些,并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下指責其錯誤。
4.簡述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動機中應用的評分藝術。
(1)成功和失敗不僅可以提供反映活動的信息,而且能對后續(xù)學習活動的動機產生影響?傮w上講,適當?shù)某晒褪《伎梢栽鰪姾罄m(xù)學習的動機,成功體驗對動機的激發(fā)作用大于失敗體驗,尤其是對成績較差的學生。
(2)評分或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一環(huán),它可以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對學習動機起強化作用。因此,教師的評分在客觀、公正、全面、合理的同時,還應掌握評分藝術。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①學生的成敗感與他們的自我標準有關,教師應注意這種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②課題難度要適當,經過努力可以完成,否則,就會喪失信心,產生失敗感;③課題應由易到難呈現(xiàn),以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感;④在某一課題失敗時,可先完成有關基礎課題,使學生下次在原來失敗的課題上獲得成功感。
5.簡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學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單純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去解決,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①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重要前提。②了解學生。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構成一個適當?shù)目缍龋@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核心。③問題情景創(chuàng)設的方式多種多樣,應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
6.簡述維納歸因理論。
(1)個人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因素時,他會感到驕傲、滿意、信心十足,而將成功歸因于任務容易和運氣好等外部原因時,產生的滿意感則較少。相反,如果一個人將失敗歸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則會產生羞愧和內疚,而將失敗歸因于任務太難或運氣不好時,產生的羞愧則較少。而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無論對成功或失敗均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努力而成功,體驗到愉快,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這種看法與我國傳統(tǒng)的看法一致。
(2)在付出同樣努力時,能力低的應得到的獎勵。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評價,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則受到最低評價。因此,維納總是強調內部、穩(wěn)定和可控制的維度。
7.如何有效激發(fā)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指使?jié)撛诘膶W習動機轉化為學習的行動。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在于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tài)轉入活動狀態(tài),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所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提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學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單純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的方法去解決,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
(2)根據(jù)作業(yè)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心理學家指出,動機強度與學習效率呈倒u形曲線,即學習動機的強度有一個最佳水平動機水平適中時的學習效率最高。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來自學習結果的種種反饋信息,對學習效果有明顯影響。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饋的基礎上,再加上定性的評價,效果會更明顯,這就是獎勵與懲罰的作用。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根據(jù)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個體以后的行為及動機,并且歸因方式可以訓練和改變。因此,可以通過改變主體的歸因方式來改變主體今后的行為。
(5)注意內外動機的互相補充,相輔相成。
(6)注意個別差異。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