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1月6日下午福建省福州市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fēng);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fēng)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xué)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并于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guān)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guān)系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dāng)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河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3.基本要求
1.明確本文的中心思想
2.通過文本分析掌握深層含義。
3.根據(jù)教學(xué)內(nèi)容,合理設(shè)計板書。
答辯題目:
1.簡要分析本文中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有什么特點
2.文章體現(xiàn)了怎樣的人文精神?
二、考題解析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談起秋天,不由想起:一庭院落,一碗濃茶,幾句閑聊,點畫出故都的市井情韻;一樹槐蕊,幾聲鴿鳴,數(shù)點秋涼,體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況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郁達夫走進《故都的秋》,感受那份來自作者筆下故都的秋味。
(二)整體感知
1.請大家先聽一首名為《秋蟬》的曲子,注意感受曲子流露出的情味。接著再請同學(xué)們看八幅美圖,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圖中所展示的景象對應(yīng)的是文中哪些語段?(三、四兩段)接下來請同學(xué)們誦讀這兩段。
2.誦讀指導(dǎo)。明確:本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誦讀時宜慢不宜快。一邊讀一邊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學(xué)生齊讀)學(xué)生讀完,教師評價。接下來進入正文學(xué)習(xí)。
3.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眼。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1)“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
(2)五幅畫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閑話秋涼、秋果奇景。
(三)深入研讀
1.欣賞第一幅畫
(1)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畫面內(nèi)容。
提示:畫面有動有靜,繪聲繪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這藍天白花中。
(2)畫面中是如何體現(xiàn)“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冷色:青、藍、灰、白
破敗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動襯靜:馴鴿的飛聲
2.自由賞析另外四幅畫,品味故都的秋。
(1)小組討論
提示:用“我從……的描寫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點”的形式表述。
(2)交流匯報,教師小結(jié)
3.盡管作者對秋極盡贊美之情,可我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的卻是作者的寂寞、孤獨、憂傷、悲涼,這是為什么呢?
明確:特別的人生經(jīng)歷和特別的個人氣質(zhì)。(ppt補充作者資料)
4.作者寫《故都的秋》,為什么在開頭結(jié)尾都寫南國之秋?
明確:對比烘托、首尾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嚴謹。
(四)拓展延伸
1.讀完全文,你認為作者是在頌秋還是在悲秋?
明確: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戀,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diào)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本文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五)小結(jié)作業(yè)
將本文與老舍的《濟南的秋天》比較閱讀,寫一篇讀后感(字數(shù)不限)。
【答辯題目解析】
1.簡要分析本文中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
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起句即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接著以江南的秋作比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風(fēng)而少雨”,“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只有北方才“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這就是對比。“對比”,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兩種事物之間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之間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文章就是通過這種對比,把作者對“秋的認識”“秋的情感”烘托得“飽”“透”“十足”,所以,這種對比烘托就成為了作者表達更深情感的一種手段。更為注意的是,作者為了把這種情感烘托、鋪墊得更為深沉,郁達夫在首尾兩處進行照應(yīng),這一反復(fù),情感表達就更為濃烈。尤其是南國的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與駱駝”!扒锏奈,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真是相去甚遠,這種北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更為顯著。通過這一對比,全文的情感就顯得“更上一層樓”。
2.文章體現(xiàn)了怎樣的人文精神?
【參考答案】
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當(dāng)代語文教學(xué)重要任務(wù)。人文精神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這里試著對本文的人文精神作一些例釋。郁達夫從生活中體驗到許多悲苦與憂愁,但是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有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tài)和眼光來觀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美好的一面;郁達夫不寫北平的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見之景,寫出了北平下層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的一個側(cè)影,也就是說作者的審美眼光是與普通人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表現(xiàn)出作者的平民意識;郁達夫是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他從賞景中體驗和感悟到了文化氣息,他以熱情洋溢的文字表達了對古今中外賞秋詩文、賞秋文化的珍愛,課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蘊蓄著這種文化氣息和珍愛情感。
相關(guā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