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中國戲曲
1.京劇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的優(yōu)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2010年11月16日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昆曲
發(fā)源于14、15世紀蘇州昆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F在一般亦指代其舞臺形式昆劇。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jié)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主要以中州官話為唱說語言。昆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3.越劇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yōu)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蘇、福建等廣大江南地區(qū),以及一些北方地區(qū)。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豫劇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來的。建國后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qū)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qū)仍稱河南梆子戲。豫劇的流行區(qū)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5.粵劇
粵劇,漢族地方戲曲,原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公元1522年一l566年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知識分子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廣州話,使廣東人更容易明白;泟∶杏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黃梅戲
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中國五大劇種。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評劇
評劇是流傳于我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20世紀30年代以后,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
(九)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誕生于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chuàng)辦人任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難夫難妻》,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影片是20世紀30
年代由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榮譽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于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故事片是《橋》,編劇于敏,導演王濱,東北電影制片廠1949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7年拍的《祝福》(魯迅著,夏衍改編,;а),北京電視制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傳》,編劇李準,導演沈浮,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術師的奇遇》,編。和鯒、陳恭敏、桑弧,導演桑弧,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舞臺紀錄片是1954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編劇:徐進、桑弧,導演;,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云官、王煉編劇,謝晉導演。
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譯制片是《團的兒子》,原譯名《小英雄》,楊范、陳涓翻譯,周彥譯制導演,上海電影制片廠1950年譯制。
中國與外國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電影制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公司合攝的《風箏》,導演王家乙、羅歇·比果。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各類試題匯總 | 《小學綜合素質》提分卷匯總
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 | 《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
2016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考點速記匯總 | 教師資格《各科目》考情分析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