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課程開發(fā)
(一)課程開發(fā)的概念
課程開發(fā)是指通過社會和學習者需求分析,確定課程目標,再根據這一目標選擇某一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相關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實施、評價、修訂,以最終達到課程目標的整個工作過程。
(二)影響課程開發(fā)的主要因素
社會、知識、兒童是影響學校課程開發(fā)的三大因素。
(三)課程開發(fā)的模式
1.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是以目標為課程開發(fā)的基礎和核心,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及其實現(xiàn)、評價而進行課程開發(fā)的模式。課程開發(fā)目標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課程論專家拉爾夫•泰勒。
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指出,開發(fā)任何課程的教學計劃都必須回答四個基本問題:
第一,學校應該試圖達到什么教育目標?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經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
第三,怎樣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第四,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xiàn)?
這四個基本問題——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學習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即構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2.過程模式
斯騰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課程研究與開發(fā)導論》中,對目標模式的課程理論進行了分析批判,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過程模式的課程理論。過程模式強調課程開發(fā)關注的應是過程,而不是目的。它不預先指定目標,而是詳細說明內容和過程中的各種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動、經驗中,不斷予以改進、修正。
3.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被視為既能包含目標模式,又能包含過程模式的綜合化課程開發(fā)模式,是一種靈活的、適應性較強的課程開發(fā)模式。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英國著名課程理論家勞頓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論。
情境模式典型的可操作性程序包括情境分析,目標表述,制定教學方案,闡明和實施,檢查、反饋、評價和改進五個步驟。
六、課程評價
(一)課程評價的涵義
課程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通過系統(tǒng)地收集有關信息,采用各種定性、定量的方法,對課程的計劃、實施、結果等有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并尋求改進途徑的一種活動。
(二)課程評價主要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
目標評價模式首先由被稱為“當代課程評價之父”的美國課程評價專家泰勒提出。泰勒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的行為,評價就是要衡量學生行為實際發(fā)生變化的程度。這一評價模式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
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目的游離評價模式由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斯克里文提出。他認為,評價者應該注意的是課程計劃的實際效應,而不是其預期效應,即原先確定的目標。在他看來,目標評價模式只考慮到預期效應,忽視了非預期的效應。斯克里文主張采用目的游離評價的方式,即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
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
當前,我國所進行的課程改革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八輪課程改革,本次課程改革的理念如下:
(一)基本理念
第一,三維目標觀,即教學的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
第二,綜合課程觀,課程的設置要更加綜合,體現(xiàn)整體性、開放性、動態(tài)性,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視角和綜合的能力,以適應科學技術既分化又綜合的現(xiàn)實。
第三,內容聯(lián)系觀,即課程內容的教學,要努力與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與學生已有的經驗相聯(lián)系,加強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使學習更有意義。
第四,學習方式觀,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第五,發(fā)展評價觀,重視學習的過程評價,通過評價發(fā)揮促進學習的作用,而不是檢查驗收的作用。
第六,校本發(fā)展觀,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開發(fā)校本課程,增強學生的選擇性,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的特色發(fā)展。
(二)核心理念
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為本,即“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fā)展的人、有尊嚴的人.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學生都是A己應該關注的對象,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師必須用“心”施教,不能做學科體系的傳聲筒,用“心”施教體現(xiàn)著教師對本職的熱愛,對學生的關切,體現(xiàn)著教師熱切的情感。
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xiàn)和道德發(fā)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fā)展過程。
八、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實現(xiàn)課程功能的轉變
2.體現(xiàn)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lián)系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考點 | 歷年《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真題及答案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